龐畢度藝術中心主席Serge Lasvignes與康丁斯基作品《Gelb-Rot-Blau》合照。圖/Wassily Kandinsky/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Yuyang Li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標榜「每一個部門都是文化部」的法國政府,近年成功地來將法國的博物館體系做為外交及經貿項目發揮著國際影響力。無論是在阿布達比的羅浮宮、馬拉加的龐畢度,都體現了法國的文化實力。本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和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主拉斯維涅斯 Serge Lasvignes 在多位旅法中國藝術家的陪同下,到了上海參加了西岸美術館X上海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開幕儀式(該館將於11/8公眾開放)。讓法國的文化輸出,再次地成為了全世界藝文人士注目的焦點。
上海西岸美術館。圖/Credit…Yuyang Liu for The New York Times取自The New York Times上海西岸美術館。圖/ Credit…Yuyang Liu for The New York Times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此一法國與中國西岸集團(West Bund Group)的合作案,為期五年,位置坐落於黃浦江邊、新落成的「西岸美術館」。該場館的設計由英國建築師大衛•奇珀菲爾德 David Chipperfield 主導,三個主建物的外觀由「如同玉石的玻璃」包裹。並且以相連的迴廊,串聯起了超過27,000 平方英尺的展覽空間。
合作案中雙方協議,將以長期交換展覽的形式,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展出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同時將法方經典館藏借展於上海。過程中也將以學術的角度,進行跨域的文化研究、人才培訓工作。
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吉他手The Guitar Player》。圖/取自WikiART
合作案中首檔常設展覽《時間的形態-蓬皮杜中心典藏展 The Shape of Time: Highlights of the Centre Pompidou Collection vol.1》即相當的吸睛,將以11個子題分享超過百件龐畢度館藏。含納了畢卡索(Pablo Picasso)的《吉他手》(The Guitar Player)、康丁斯基(Vasily Kandinsky)的《Gelb-Rot-Blau》,夏卡爾(Marc Chagall)、米羅(Joan Miró)、杜象(Marcel Duchamp)以及中國藝術家趙無極(Zao Wou-Ki)等等大師的經典作品。
當然,館藏的長期外借對於國際大館向來是飽受爭議的命題。尤其是在研究/維護/策展標準不一的狀態下,更是會飽受社會的質疑。不過法方的發言人堅持「相關的企劃案主旨在於交流,而非營利」、「如果我們只想著賺錢,將館藏出售給國際會是更直接的點子」在受訪時,表達了對於此案的成功深具信心。
瓦西里•康丁斯基 /《黃-紅-藍Gelb-Rot-Blau》。圖/取自WikiART
而國際藝文界周知,中國的思想審查制度是相當完備的。無論是公私立的展覽單位,大型展演活動都需要審核內容,由當局批准後才可以進行。即使是法國的龐畢度藝術中心所策辦,《時間的形態》也必須通過這一關卡。法方表示因為各種原因,的確必須替換部分的展覽規劃。雖然拒絕提供細節,但是館方也隱諱地承認:「中方要求替換的作品在五件以下」。並且補充強調:「若是真的被改變了展覽的內容,我們將會中止合作案」諸如此類的磨合在未來的五年內,也必然會各方觀察的一大主軸。
上海西岸美術館為《時間的形態》開幕活動的預備現場。圖/Credit…Yuyang Liu for The New York Times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無論是法國將文化產業的輸出,或是中國對思想審查的堅持,都必然對於博物館/策展者甚至藝術家產生直接的影響。上海龐畢度藝術中心在法國和中國雙方資源下,相信可以策辦一系列大規模且值得期待的展覽。然而雙方對於藝術「本質與價值」的激盪過程中,會產生何種化學變化,同樣也是有趣的觀察指標。
克里斯蒂娜•伊格萊西亞斯Cristina Iglesias《無題(第二段)Untitled (Passage II)》。圖/ Credit…Cristina Iglesias/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VEGAP, Madrid; Yuyang Liu for The New York Times取自The New York Times
反思台灣的藝文產業,無論是國際特展的台灣版本策辦,或是台灣藝術的國際化推廣,似乎陸續出現了不同面向的成果。但是台灣距離一個成熟穩健的文化量體還有距離,仍舊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台灣的環境,不見得能夠承載、也不見得適合上海龐畢度藝術中心的運作模式。但相似的案例確實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參考。從外界的發展成果,對照著台灣自身的條件,如何善用優勢、踏穩步伐?仍然是台灣需要持續思考經營的重要課題。
新聞參考: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