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華盛頓特區-拉斐特公園外的標語牆。圖/取自The New York Times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標語布條。圖/取自DCist
喬治•弗洛伊德 George Floyd事件(註)的影響已經從美國明尼蘇達州,擴散到了世界各國。許多國家長期壓抑的種族議題,也再次面臨重新檢討歷史的節點。隨着風起雲湧的抗爭活動,不同出發點的公民都以行動表達了立場,也讓相關的圖像成為了時代的縮影。
註:黑人男子喬治.弗洛依德 George Floyd,於2020年5月25日被商店檢舉疑似使用20元偽鈔,而白人警察在逮捕過程中過度執法,將其單膝壓頸超過5分鐘,導致弗洛依德死亡。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標語牆。圖/取自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 NMAAHC於2016年開幕後,就以非洲族裔在美國的文化與歷史為經營主軸,進行梳理工作。該館的策展團隊,於近日前往白宮外架起的柵欄、拉斐特公園Lafayette Park的標語牆等等抗爭區進行研究工作。在現場記錄抗爭者的故事和對事件的看法,並且將各種相關的繪畫、海報、標語和攝影畫面做了詳細的建檔。
NMAAHC的策展人團隊正與當地的抗爭民眾進行交流。圖/取自DCistNMAAHC所主辦的線上論壇 Talking About Race主視覺。圖/取自NMAAHC官網
這樣子的由博物館人員實地進入事件,並且取材記錄的工作,是NMAAHC一項新計畫的重要環節。該館認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研究單位,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歷史所留傳、殘存的片段。而是可以更多地聚焦在社會事件的「進行式」中。NMAAHC的策展人亞倫•布萊恩特 Aaron Bryant對此表示:「對於社會運動資料的收集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我們試圖確保這段歷史不會被消失。」「我們與在場的人們交談、我們不會忘記這些故事,歷史就在我們眼前。」(依照當地法規,抗爭現場的物件拆除後將以廢棄物處理)未來NMAAHC將會對蒐集到的物件進行梳理,並且進一步研討將它們納入博物館收藏的可能性。該館也在本月上線了新的 Talking About Race線上論壇,對於不同族裔的歷史經驗、身分認同和制度壓迫提供了分享與討論的平台。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 NMAH和阿納科斯蒂亞社區博物館 Anacostia Community Museum / ACM也預計加入NMAAHC的計畫當中。NMAH在聲明中表示:「我們必須承認美國正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博物館正在聆聽着大眾的聲音。我們將從華盛頓特區開始,針對全國各地的物件進行負責任的整理。懷抱着尊重的心情記錄下重要的時刻。」
靠近事件案發地點處,藝術家們在牆上留下了紀念壁畫。圖/取自YAHOO UK位於休士頓的紀念壁畫。圖/取自ABC13 NEWS
近年來為數不少的博物館都正進行所謂「迅速反應式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計畫。也就是鼓勵策展人們採取更加融入社會的方式,在種種的社會(抗爭)事件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在多種的事件現場不單單是觀察者、甚至成為參與者。例如奧蘭多的奧蘭治縣區域歷史中心 Orange County Regional History Center,就在2016年蒐集了Pulse夜總會槍擊事件的相關物件。該中心也對於近期的種族抗爭運動中,收集了數百件的圖像、影音、文章和評論。預計將會對這些物件進行研究梳理後、進行展示。
紐約抗議活動中高舉圖像和標語的群眾。圖/取自THE NEW YORKER
無論描繪對象的善惡評價,圖像一直在文明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當某個圖像成為了集體記憶的凝聚,更是有可能成為一份巨大的力量。博物館、美術館作為研究 / 展示 / 教育 / 典藏的機構,在當代社會中必然會承擔更多的期待,也同時對大時代的圖像保存與紀錄有所責任。無論博物館在研究過後是否展示物件?或者是否表達立場?這樣的工作都是具有意義和價值的。
近期被大量詮釋的 George Floyd肖像,很可能會成為種族議題的新指標。而相關社會運動中經常被運用的標語(文字),也很可能被標誌化。以博物館的社會性來說,美國各博物館所採取的回應方式是相當值得關注的。大眾可以觀察到,由NMAAHC為代表的美國各大博物館,正朝向越來越「真實」的角度與社會對話。這讓文化殿堂有機會對於過去被視為敏感、爭議的主題提出了更多的關注,甚至進一步地討論更多面向的主題與觀點。這些在博物館體制中所發生的革新,或許也可以視為評估社會健全與否的指標之一。
抗議活動中高舉圖像和標語的群眾。圖/取自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相較於西方世界,台灣乃至亞洲在種族議題方面一直相對單純,但是在民主人權方面的其他議題也都有過抗爭經驗。多樣的抗爭運動也在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台灣今日的相關展覽大多是獨立策展人所策辦,較少見文化機構的直接參與。或許在未來的某一日,台灣社會也能夠有更好的能力去面對各種社會運動的圖像。議題性的社會運動的往往反應出一個社會的結構性 / 歷史性問題,但觀察他國博物館的因應方式及態度,或許能夠提供我們一些學習的機會。
新聞來源:NMAAHC / The New York Times / DCist / YAHOO UK / ABC123 NEWS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THE NEW YO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