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圖/取自wikimedia

藝術史中許多經典作品,已經成為了人們熟悉的視覺記憶。例如日本藝術巨匠 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的名作《冨嶽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沖浪裏》,不單單成為了日本藝術的指標圖騰,也被西方藝術家們暱稱為「Big Wave」或「Great Wave」。這幅作品不單單是浮世繪藝術的代表作,甚至也對莫內和梵谷的繪畫、德布西的音樂都產生了關鍵的啟發。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神奈川沖浪裏》在今日幾乎無處不在,從手提袋到食物包裝,都可以見到充滿創意的相關文創。然而藝術家北齋一生創作的樣態多元,更是留有大量的「漫畫」作品,非常耐人尋味。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漫畫,與今日的內涵不盡相同。並非是具由連環劇情 / 對話框所組成的故事書。而更加接近於插畫、畫報的線條畫,並且經常製成版畫,以類似插畫集的方式出版。例如《繪本西遊記》和《新編水滸畫傳》,就是北齋以線稿搭配落款的方式,一頁一頁地講述故事的篇章。

北齋的一生中出版過15篇、約4000幅的「北齋漫畫」。這些作品除了藝術史的價值之外,也如同紀錄片一般,為當時日本的社會與世界觀做了描述。能夠從多個角度解讀賞析,相當具有學術價值。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在2020年也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而閉館。該館在8/27重新開幕的同時,也同時公布了「購入收藏103件北齋畫作」的消息。這次的購藏,讓館內關於北齋的收藏品突破了一千件。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這一批作品屬於北齋未出版的《萬物繪本》原作,創作時間約在1829年(藝術家70歲)前後。在1948年的一次拍賣會上曾經留有紀錄,接著就從眾人的目光中銷聲匿跡。根據館方的說明,這一批作品曾屬於珠寶鉅子亨利•範弗 Henri Vever所有,然後被法國的私人藏家在巴黎的Piasa拍賣行收藏。2019年重新面世後,博物館由英國國家藝術基金會出資收藏。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館方研究員蒂姆•克拉克 Tim Clark在博物館的新聞稿中提到:「這批作品是一項重大的發現,它們大大地擴展了我們對於北齋藝術發展的瞭解。」「這103件作品可以看見北齋晚期的幻想風格,也可以看見他畫筆技巧的處理方式。他們終於可以被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所欣賞,真的是太好了!」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觀察這大英博物館這一批新的收藏,內容就如同標題《萬物繪本》一樣包羅萬象、充滿想像力。從神話故事、異域人像、文學情節、歷史事件、動物、植物甚至礦物都包含其中。可以從中瞭解到藝術家在日本鎖國時期(1633-1854),社會對於外界的理解與想像。也可以在畫中感受到日本江戶所流行的裝飾風格,相當值得研究。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其中出現的真實人物「鄭芝龍」(1604-1661),即是在當時經常台灣海域活動的商兵團 / 海盜首領。畫面裡的鄭芝龍蹲坐在海岸邊的礁石上,架起了尺寸誇張的火槍準備開火。由畫面右上角的「海魔」二字,也可以想像當時曾經與日本軍隊衝突的戰況。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取自大英博物館

在風格表現上,這批作品可以看見北齋源於浮世繪的白描運用,也可以看見工筆畫的深厚基礎。其中對於風、水、光線等等無形物,北齋也以線條做了生動地描繪。部分畫面出現了放射狀的構圖,則是形成了有趣的劇情張力,讓觀眾很直接地聯想到了當代的漫畫風格。在不同線條的表現中,展示出了豐富而精準的層次變化。

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圖/截自大英博物館官網

所有塵封多年的大師作品現世,往往會引起各方關注。大英博物館是在日本境外,擁有最多北齋作品收藏的機構。雖然現階段尚未有公布展出計畫,但已經在官方網站公布了圖檔資料。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先在線上欣賞這一批難得的作品(連結)。

新聞參考: British Museum / ARTnews / Timeout / The Economic Times / Art Critique / MOT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