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设计展策自创立以来,先后操刀过各式类型展览,包含 2020 桃园文创博览会《走桃花》的整体空间策略,以及荣获 2020 年日本设计奖项 GOOD DESIGN AWARD 的《去你的南极 GO!GO!South Pole》特展,就连近期备受讨论的《想你到月球 张雨生特展》也是出自他们之手。

延伸阅读:「想你到月球|张雨生特展」揭幕!5 组音乐人创作计画、登月舰舱、月球电台等 5 亮点一次看

比起将策展当作一个传播媒介,格子更倾向于将它视为一个思考路径——先思考想要传递的讯息,再回到策展的脉络里去寻找答案。他运用这样的形式,去呈现具有发展潜力的事物与观点,把整个展览规划成一连串有脉络、有系统的推导过程,让参与者能够拥有更深刻、更直觉、更便利的体验和感受。

王耀邦 / 格式设计展策 总监
王耀邦(格子)在 2014 年创立了格式设计展策。建筑出身的格子,以策展为核心进行设计与策略规划,他兼备理性面的策略思考脉络,以及感性面的创意创新,为格式设计的策展成果带来更多的弹性与创造力。

∷ Podcast「设计关键字」by Shopping Design
☊ 点此收听 ⧸ 专访格式设计展策总监 格子

策展所需的理性与感性

Shopping Design(以下简称 SD):如果从策展人的视角来看,通常在展开策展之前,会进行哪些策略性思考?

王耀邦(以下简称 格子):策展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个「题目」,通常我会把它当成是一个拆解方程式的过程。

第一个步骤是 Where we are?(我们身处何处?),找出这个题目的时间和地缘的脉络为何?以及与该题目有关的时间、空间又是什么?借此作为延伸的基础。

再来是 Identity(身份),策展人需要客观分析并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而这通常可以从题目中找到答案。其实题目内藏有很多线索,它暗示了我们所要赋予这个展览的形状及定义。因此,解构题目、从题目中汲取我们所要转译的元素,对于策展人来说相当重要。

最后一步是 Representation(再现),也就是运用各种方法去呈现内容。比如说 Podcast、文本、视觉、空间等,透过这些媒材可以更好地去呈现策展人所要建构的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检查方式:不管提供参与者什么样的阅听方法,都要回头审视这样的方法是否回应题目本身。

SD:策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方式?这样的思考方式可以如何练习?

格子:策展人一开始要尽可能地去拥抱各种不一样的事物,因为策展除了是种策略方法,它也是种日常的积累——策展是关于我们如何去重新排列、组合那些彼此看起来没有关联,甚至是结构松散的事物,并藉策展的方式重新编整,最终产生出一个新的图像。

以《想你到月球 张雨生特展》为例,即便在世不过短短三十多年,张雨生却留下很多经典歌曲和文化产物,在电视、网路等各种管道,都能找到关于他的痕迹。但这些文物在「被策展」之前,其实就像是散落在宇宙的星图,而我们要把它编织成一个星座。我们需要重新将这些事物排列组合,赋予它们新的起承转合,让参与者能透过新的方式,去观看、去理解我们想要传递的讯息。

SD:感性层面来说,策展的创意跟创新是从何而来?

格子:其实从日常生活里都能找到练习方法,我常跟朋友开玩笑说,不如就先从「下班后,走一条新的路回家」开始,这是个让我们从一成不变的生活里,找到一点点小惊喜的简单方式。

策展是在组合很多并不是由策展人自己发明的东西,我们只是将它们重新排列,这概念就像是「料理」,使用同样的五个食材,每个人都会端出不一样的成品,所以策展工作者平常要去累积的,是对于风味的理解、对于酸甜苦辣咸鲜的想像、各种营养来源的基础知识,这些积累能让我们在面对创意之前,更有余裕地去解构、重组事物。

《想你到月球 张雨生特展》登月前的思考脉络

SD:除了 25 周年的思念意涵之外,在这个时间点举办张雨生特展,背后的思考与不可取代性是什么?

格子:有很多客观原因让这个展览被产生,首先,它是台北流行音乐中心(以下简称北流)近期很重要的一场自制规划展演。北流在台湾算是一个特别的单位,因为台湾鲜少以流行音乐作为主体,有脉络地持续耕耘,而现在的北流就肩负著这个角色。

再来,透过「人物」串联群众,对于一个特展而言是很重要的。张雨生是某个世代台湾人的共同记忆,他的形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大男孩,并不八股,也不老成,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在唱他的歌,张雨生的许多歌曲在 KTV 排行榜中至今仍然榜上有名。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他已逝世二十五周年,不管老少来到这个展场,同样还是能够产生共鸣。

第三,就是「事件」。除了张雨生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与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那个年代也是奠定台湾流行音乐文化产业的重要时期,发生了相当多值得回顾的大事件,像是老三台、综艺节目、流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或是从偶像发展成创作歌手的多面向历程,这些都是很容易可以让参与者透过一场展览去感受到的内容。

SD:如果以张雨生特展为例,你们采取了什么方法去创造「共感」?

格子:体验的设计,往往是从主视觉开始。在尚未进入展间的时候,就能从主视觉中看到,一个太空人手上拿着一卷录音带,仿佛在邀请你一同进入宇宙。

当观展者进到《想你到月球 张雨生特展》的现场,第一件事情便是领取卡带机和一卷录音带,这两者其实都是台湾 80、90 年代很重要的音乐载体,我们透过这样的物件来创造时空交错的共感,而这些物件也挟带了「音乐」与「年代」的暗示及呼唤。除此之外,「展场」方面也透过空间与符号营造体验,例如我们模拟了太空舱内部的幽暗光线,让人有电影《2011 太空漫游》的既视感。

由于展览的主题是「音乐」,在整个观展的过程中,参与者都是戴着耳机、听着音乐在逛展,这明显和其他的观展经验都不一样,我们借此引导参与者进入张雨生的音乐里。我们甚至设计了一个区域,让大家可以舒适地坐在宇宙胶囊里聆听歌曲。

当观展者来到这个「躺下来」听音乐的空间,可以不疾不徐地待着,以最舒适的方式与这些音乐产生互动。当我们在设计这个展间时,最核心的思考是:如何让人长时间停留?我想,这大概是非常多展览无法达成的事,但是,流行音乐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空间能完成令参与者感到放松的使命,把其他外在干扰降到最低,音乐本身就得以变得立体。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在设定这个空间的质性,或是暗示参与者的身体动作之前,所需要先确认的事情,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要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将商业性作为策展的验算方法

SD:你认为文化艺术策展和商业策展之间有所区分吗?你如何看待策展中的商业性?

格子:我觉得两者思考的方法是殊途同归的,因为它们都具有目的性。

同时我也认为,商业对策展而言是最重要的。因为当你要向大众诉说,策展现在其实是一门显学、一个便利的工具,或是一个强大的传播媒介,那就必须透过消费与市场来验证:它是否真的如你所说的那样美妙?会不会只是一群文青的随风起舞?或是同温层的狂欢?

如果「策展」这个方式,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过关,那它已经有很大的说服力,代表它能够乘载自身所背负的期待,同时也千真万确地具备影响力。

SD:你如何看待台湾近几年策展生态的变化?

格子:就我而言,我觉得策展的市场需求提高了,策展成为一种专业、一项工作范畴,它可以换取酬劳,也具有效率评估的标准,甚至成为一个奖项颁发的项目。

电影有影展、咖啡有咖啡展、建材有建材展——只要有事物需要被展示、被叙述,就是策展可以切入的机会。

所以我想,以后会有几个变化,第一个是,策展会成为一门学科,它会成为通识教育的其中一项,不管你是不是设计相关领域,策展都能作为帮助你培养思考脉络的方法。再来是,策展可以被投射、被应用的范围将会变得更广,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尝试策展,进而理解策展。

策展作为当代沟通的工具,它可以是实践商业价值的方式,也可以是打开对话空间、刺激感受、启发行动的载体。策展遍地开花,它是否能呼应时代与群众的期待?答案或许并不在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发生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