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的電影盛事「台北電影節」,即將在 6 月下旬正式揭幕。

25 年來,台北電影節持續透過影展、單元企劃、工作坊等多樣活動,拉近電影工作者、電影產業以及觀眾之間的距離,並頒發同名獎項「台北電影獎」,對優秀電影作品與電影工作者予以肯定。在一系列獎項中,又以「卓越貢獻獎」表彰終身為台灣電影產業貢獻的重要人士。

2023 年,台北電影節的諮詢委員們在評選時全數通過,將此獎頒發給資深劇照師劉振祥。從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侯孝賢《戀戀風塵》、楊德昌《恐怖份子》,直到近年鍾孟宏《陽光普照》、《瀑布》等多部長片,其電影劇照都是出自於劉振祥之手。

他定格了無數經典畫面,也記錄且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的發生,由劉振祥所拍攝的一幀幀照片,最終凝聚成台灣電影產業的時代縮影。

∷ Podcast「設計關鍵字」by Shopping Design
☊ 點此收聽 ⧸ 專訪 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劇照師劉振祥

以「新劇照」側拍「新電影」,定格《戀戀風塵》的經典一瞬

1986 年,由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開拍,這同時也是劉振祥首次擔任劇照師,原先從事即時攝影的他,在攝影師好友陳懷恩的引薦下加入劇組,從此一頭栽進劇照的世界。

當時,正逢新電影起步,劉振祥笑着說,「那個年代有趣的地方便在於:大部分的工作人員原先都不是電影圈的人,尤其是《戀戀風塵》,包括我在內,劇組裡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參與電影拍攝。」

儘管是作為劇照師的初試啼聲,劉振祥卻為《戀戀風塵》拍下了台灣影史上最經典、最廣為流傳的劇照之一——男女主角沿着鐵軌漫步的正面畫面。談起當時的拍攝思維,劉振祥認為,劇照塑造了觀眾對於一部作品的第一印象,劇照有自己的敘事邏輯,是獨立於電影之外的畫面,因此,劇照師必須先消化劇情內容,並考量行銷層面來進行創作。

循着這樣的脈絡,劉振祥也將劇照師的職責進行了延伸與再詮釋。有別於傳統的劇照師,劉振祥的鏡頭不僅聚焦於戲中人物,也圍繞着身邊的工作人員,他從觀景窗裡,觀察著新電影日日夜夜的拍攝過程,為這波浪潮留下了珍貴的側拍記錄。

除此之外,劉振祥更將劇照視角擴大到戲外,有些時候,他所拍攝的其實是故事之外的故事,劉振祥留心捕捉演員們的自然互動,甚至是當地居民的生活百態,儘管這些畫面並非原生於電影架構,但其中的意象卻更加貼合故事氛圍,也因此被導演侯孝賢選用為官方劇照之一。

記錄躁動的時代光影,與電影圈的暫別及重逢

在拍攝完《戀戀風塵》後,劉振祥暫別電影圈,進入新聞領域擔任攝影記者,當時的台灣在政治方面,正處於劇烈變化的階段,劉振祥也因此在第一線記錄了解嚴前後的社會脈動,留下許多歷史性的重要畫面,以及躁動的時代剪影。

隔年,劉振祥開始與雲門舞集合作,期間也為頂尖舞者羅曼菲定格其優美的舞蹈身影,他提及,當時的攝影器材仍以底片為主,且須手動對焦,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捕捉舞者極富動態性的肢體動作,可以說是難上加難,不僅考驗相機操作技術與底片相關概念,攝影師也必須精準掌握舞者的動作變化,才能得出好的成像。

而後,劉振祥在一次廣告拍攝中與導演鍾孟宏共事,在這樣的契機下,兩人展開了至今多年的合作,劉振祥因此也重新投入電影劇照的領域。從 2008 年鍾孟宏的首部劇情長片《停車》為起點,直到近年的《陽光普照》、《瀑布》等獲獎作品,鍾孟宏都指定劉振祥作為劇照師進行拍攝。

「我找你來,不是要你拍我電影裏面本來就有的,我要你拍的,是我電影裏面原先沒有的。」——導演 鍾孟宏

導演鍾孟宏曾這麼對劉振祥說道,而這段對話,也反映了兩人的合作模式——導演藉由劇本與分鏡鋪陳影像,再透過攝影機進行電影敘事,而劇照師必須從平面照片去重新詮釋、訴說電影裡的故事,兩者在過程中相互獨立,卻又相輔相成。

「鍾孟宏導演希望我用自己的角度,重新看待他的電影。我想,我們可以合作那麼久的原因,是在於他並不知道我這次會拍到什麼樣的畫面。」——劇照師 劉振祥

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凝視影像裡的時代意義

回顧至今近 40 年的創作軌跡,劉振祥在劇照師、攝影記者、攝影師等角色間輪轉,但無論是其中哪個身分,他都認為,自己能做的便是專注於眼前所見,為值得留存的那些瞬間按下快門。就好比他曾為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朱天文、詹宏志、陳國富等人創立的「電影合作社」,留下一幀難得的合照,時至今日,若談起台灣新電影浪潮,仍屬這張合照最具代表性。

劉振祥謙虛地說,他所做的,只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周遭的人事物留下影像。也許,拍攝當下並不知道自己正見證著某個重要事件的發生,直到多年後回望按下快門的那瞬間,影像之中的影響力與時代性竟遠超過自己原先所想像。

也正是憑藉着這些具時代意義與代表性的精彩作品,劉振祥榮獲了第 25 屆台北電影節的卓越貢獻獎。他坦言,目前國內外的電影獎,尚未出現為劇照師設立的獎項內容,而劇照師在片場的處境也相對艱難,劇組的腳步不會為了劇照的拍攝而停留,劇照師必須自行想方設法,捕捉轉瞬即逝的重點畫面,因此,他也格外感謝台北電影節,肯定了劇照師的專業與價值。

劉振祥形容,劇照師就像個靜靜等待、伺機而動的觀察者。當平面照片是你唯一能使用的溝通語言、當你只能透過一張劇照說故事,就必須更透徹地理解劇本、掌握環境、觀察人物,等待適當的拍攝時機到來。觀景窗裡的一瞬間,不僅型塑了後續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與想像空間,也為電影創造了記憶節點,最終,成為令人回味的永恆經典。

然而,除了造就經典之外,劉振祥作為劇照師、攝影記者、攝影師等角色,他的作品中還蘊藏了某種更為重要的當代價值——真實。

在 AI 發展愈趨進步、社群普及而導致假訊息橫行的今日,眼見不再為憑,真與假、虛與實的界線日漸模糊,身為攝影工作者,該何以自處、又如何處世?劉振祥以近 40 年的光陰,給出屬於他個人的答案:真實,是悉心觀察環境與人物的互動性,是曾經見證、參與的時代脈動,是無數身影的轉瞬定格,是不容退讓的堅持與執著。

攝影作品不僅反映出攝影師如何觀看、理解世界,更將進而影響觀看者的解讀與認知,因此,攝影工作者之於社會大眾的重要性便在此不言而喻。他們所做的,並不只有捕捉影像,更為重要的是捕捉真實,而對於「真實」的定義與詮釋,也仍等待着這世代的劇照師、攝影師,乃至於觀看一幀幀影像的你我,細細思考、深深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