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後疫情時代,國境之門紛紛開放,我們終於得以從熟悉又陌生異國文化碰撞中,深掘有別以往的新奇火花。由 ADA 亞洲設計聯盟發起、致力於使設計教育多元化的「ISDW 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今年便恢復實體工作坊,讓臺灣、日本及韓國的莘莘學子們,於七天六夜的豐富行程中,從設計到生活,一起學習、交流和成長。

此回由 CIDA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籌劃的研習營,特別選址於基隆,以「reFREEDOM」為題,審視疫情後的事過境遷,在海與山的環繞下重新擁抱自由,並透過不同地域背景、視角的彼此切磋,回歸設計本質,共同思考該以何種面貌迎向未來。

已舉辦超過 20 年!跨國交流帶來嶄新學習體驗

ADA 亞洲設計聯盟由臺、日、韓三國工業設計協會共同組成,自 1995 年開始匯聚各國設計愛好者展開交流,並希冀給予學生們更多資源及國際化視野,因而推動 ISDW 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每年由 3 國輪流主辦,至今已進行超過 20 年。

ISDW 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每年限額 3 國各 20 名學生,並非報名即錄取,以臺灣為例,學生須通過書面審查、英文面試後才有機會參與,研習營全程也必須使用英文溝通,引領新一代跳脫舒適圈。不少曾參與過的潛力新秀已躍然成為業界佼佼者,透由年年的傳承和邁進,為設計教育展開有別日常、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習體驗。

前幾年碰上疫情時,研習營一度取消,而後改為線上進行,不過快速發展的科技雖然便利,卻仍難以取代實體的溫度,如今再度於線下舉辦,相較疫情前的現場,有着更多感動和深度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距離上次實體研習營已是 2019 年,彼時亦是在臺灣舉辦,這回選址於基隆,是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張漢寧的現居地,協會平時也常與當地品牌合作,透過設計為城市帶來嶄新風貌。能夠透過本次活動讓不同國家的人們看見基隆之美,張漢寧感到非常榮幸,加上基隆市政府、在地店家的積極協助,帶給參與者更完整、富含底蘊的參訪過程,「大家總說基隆是雨都,但換個角度思考,這裏是能看見最多彩虹的地方呢。」他笑着說道。

從兩大角度切入,深度走訪城市並打開國際觀

到訪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現場時,已是活動最後一日,甫走進飯店大廳,便看見各組小隊正積極討論著,也許是年輕活力使然,有別於初識的生澀,整體交流得相當認真且熱情,「語言是他們見面時最大的挑戰,但隨着關係越來越親近,他們很快就不再害怕開口,甚至主動互相幫忙!」擔綱本次研習營的總導師曾俊儒分享。

為確保每位參與者都能擁有異國同儕交流的機會,小隊成員、住宿分配皆會打散,避免安排過多相同國籍的學生。而在活動首幾日,大家也走訪了基隆不同景點,從東岸參觀到西岸,以「綠能交通」、「全齡友善」為切角,透過親身觀察、挖掘細節,思索能夠為城市帶來哪些優化設計,像是有日本學生就發現,行經某些路口時需要自行按紅綠燈切換鍵,但按鈕位置較為隱密、不容易找到;或者基隆有條特別的市內運河,他們也會試着思考如何加以善用。

遠赴而來帶領日、韓學生教師群,亦在探索基隆的過程中,發現了臺灣不同於過往的面貌,「比起之前的印象,感覺臺灣現在整體設計質感提升許多,比如招牌、公共區域的指示等等;同時發現有許多讓身障人士更加便利的設計,這部分讓我格外驚豔!」韓國教師李東映也笑言,在當地品嚐臺灣美食,特別是基隆廟口如此豐富的食物種類,吃起來更加美味且深刻,「學生們晚上也會主動想外出晃晃,感受與白天不同的城市氛圍。」

日本教師井上雅弘則期盼透過過程中各種層面的互動,活絡該國學生思維,「日本比較少人有出國當交換學生、留在國外工作的想法,像我在名古屋教書,當地人無論讀書或工作,都習慣留在日本。」以學識與有趣兼具的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作為媒介,不僅提升日本學生學習英文的動力,亦讓他們在交流中突破本身較含蓄的個性,勇於展現自我,從而加深國際觀,「此外,實地探訪也是設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過程中學生接收到衝擊後,反而更能激發潛力,做出更好的作品。」他說道。

疫情後的設計趨勢,將走向何處?

本次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恢復實體舉行,不僅讓學生相互分享觀點,三國工業設計協會的理事長也是首度碰面,「疫情間各國代表都更換了,這次活動就宛如網友見面,更直覺地討論彼此國家這幾年的改變,以及設計趨勢和產業脈動的變化。」

張漢寧觀察,疫情加速了各方面的數位化,加上 AI 人工智能漸漸普及,設計領域也導入不少相關運用,「這次研習營在經濟部工業局支持下,也首次導入AI繪圖軟件課程,希望讓學生跟上時代發展,運用全新媒介創造更多可能。」他也發覺,近來設計產業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界線劃分不再那麼仔細了,更多的是將設計融入概念思考,將 Design Thinking 套入生活。」舉凡店家整體氛圍、儀式感呈現,都與設計息息相關,不再只是單純為了「製造」而服務。

而韓國工業設計協會(kaid)理事長韓京夏是初次訪台,與原先對華人生活的印象不同,她下飛機的那刻便直呼「臺灣好乾淨!」也認為基隆建築多半以深色系為主,使城市散發著格外沉穩的氛圍。來到現場見證學生們的努力,她感到格外寬慰的同時,也對臺灣公家單位對軟實力的重視驚嘆不已,「看見基隆市政府給予很多支持,讓活動辦得有聲有色,我們後面壓力就大了呢,哈哈!」理事長表示,即便韓國每年畢業於設計系的學生人數是日本的 10 倍,韓國設計文化也十分新潮,然而政府給予設計領域的資源相當有限,「設計師得靠自己想辦法囉,所以看到臺灣這樣我們很羨慕呢。」

與臺灣有着深切連結的日本工業設計協會(JIDA)理事長太刀川英輔,則因太太是臺灣人的緣故,時常往返兩地之間,宛如第二個家般溫暖而自在,「這是我第二次來基隆,這裏和我的家鄉橫濱一樣都是港口城市,有種熟悉的感覺。」此回研習營談及的永續,也是他近年強調的設計反思及趨勢走向,「特別是以生物性角度來看,在氣候逐年變遷的地球上,往後我們該以什麼形式繼續生活?這些變化的形式也都會反映在建築、穿着、日常用品上。」作為設計師的角色,這是你我必須主動思考、關切的議題。

有鑑於此,太刀川英輔也推出以生物演化角度看待設計的新書《進化思考:引導創造力的「變異與選擇」》,探討兩者之間的關聯;而除了綜觀未來進行設計、期盼以設計解決問題,他亦倡導應回歸設計前的省思,「我們是為了什麼而設計?設計的目的究竟有哪些?回到本質上去思考,才能洞察並帶來對社會有助益的設計。」

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疫情後的首次交流,在新一代年輕學子的活水注入,以及三國工業設計領頭羊的分享下圓滿落幕。透由不同國度的觀點切磋,在滿載的歡笑聲與豐厚收穫中,為期待用設計改變生活的每個參與者,增加不少面對未來的信心 ── 炎炎盛夏裡,伴隨飛鳥與蟬鳴,在能輕易望見海的基隆一方,他們共度了難忘的暑期尾聲,這是終點,也是起點。

採訪・撰文/洪采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