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屆金曲獎於 7/1 完美落幕,本次金曲獎典禮視覺統籌團隊由「白輻射影像」與「源活」操刀,以「BOUNDARYLESS 無疆界」為題,重新思索流行音樂與疆界的互動關係,而引領觀眾進入頒獎典禮的開場影片,是由負責舞台視覺設計的團隊「晚熊創意」所打造。
晚熊創意過去曾擔任 57 屆廣播金鐘獎頒獎典禮、五月天演唱會、李宗盛演唱會等的舞台視覺設計,擁有豐富的大型典禮與演唱會視覺經驗,究竟他們是如何將主題貫徹於舞台視覺中,並在有限的空間中打造無限的視覺感受?
從舞台模式到舞台視覺設計
「我們了解『無疆界』的概念後,認為是非常適合後疫情時代的主題,過去幾年為了防疫,人與人的接觸大量減少,但也因此發展許多遠距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在疫情消退後,人們擁有更多生活方式的選擇,打破了許多疆界。」在前期晚熊創意與白輻射影像討論時,由於概念與視覺貼合的主視覺相當完整,也適合表現音樂性,因此腦中浮現各種畫面與可能性。
在設計舞台視覺前期,晚熊創意首先考量舞台的變換模式,無論是 LED 屏的開合和移動、LED 的各種組合形式,以及人物在舞台上的站位等,藉此定調龐大的螢幕空間中哪些像素是重點,需要精緻的視覺呈現,哪些則是輔助性質,着重於氛圍傳達。除了現場舞台效果外,同時也要兼顧最終的拍攝成像,從舞台模式進一步思考如何展示最佳的視覺效果與空間感。
多重螢幕的層次感與延伸感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金曲舞台有許多螢幕,不僅高度不同,也並非傳統平面,而是曲面且前後交錯,為讓電腦製圖時的水平畫面與現場曲面螢幕縮小差距,在製作影像時需利用「舞台模擬工具」,像是曲面螢幕會使具象的大型物件變形,方向性複雜的動態也不適合,但簡約的動態類型,透過曲面反而會增加有趣的立體感。
面對複雜的螢幕配置與曲面特性,晚熊創意認為這反而是能盡情發揮且加分的特點——在開場影片中運用三個圓筒狀的結構,讓影像與真實結構相呼應,使現場的觀眾體驗宛如巨型水族箱在眼前的震撼;從高處俯視,螢幕呈現的水下視角,能讓觀眾感受置身於海底的臨場感;在轉播時,曲面螢幕也使視覺中的海底世界更有包覆感、沉浸感。
有限空間創造無限視覺
金曲 34 於台北小巨蛋舉行,在面對有限的空間,晚熊創意透過「軸向」的概念打造無限的視覺,「螢幕邊界就是極限了,所以為拓展空間感,我們將重點放在深度上。」透過海的底面與上方的水面,向後延伸做出深度,讓觀眾彷彿置身沒有盡頭的海底世界,創造無止盡的空間感受。
「一般的展演空間燈光都較昏暗,所以當螢幕部分為黑色時,就會與空間融為一體。」除了軸向的概念外,還使用「視覺錯位」讓觀眾感受不到螢幕的存在,影片中的物件也能更加真實與突出,在開場影片中便是運用此效果,讓舞台後方宛如沒有牆面,上下方的孔洞與舞台的結構融為一體,也讓圓筒弧型更加有立體感。
技術突破舞台視覺設計極限
本屆金曲獎大開場雖然相當短暫也僅出現一次,但卻是為整場典禮定調的重要橋段,為此晚熊創意、白輻射影像與虛擬製播工程團隊星球科技花費許多心思討論層次,除了考量攝影呈現裸視 3D 的效果,還要搭配 AR 技術,同時還要顧慮現場觀眾與轉播觀眾視覺的差異與感受。
面對繁複的製作,首要任務為解決裸視 3D 的問題,3D 內的虛擬攝影機需要搭配真實攝影機的角度和位置成像,再透過投影原理和複雜的處理手法,在真實攝影機拍攝時,讓 LED 呈現最佳的 3D 效果。
除此之外,典禮綵排時間也十分緊湊,因此在最終呈現之前,需要在 3D 虛擬環境中大量的測試,試圖模擬最終現場呈現的效果,包含運鏡的最佳鏡位等,為了避免 AR 技術失效的突發狀況,也準備了以平面展示的 B 方案,所幸最終完美呈現在觀眾面前,用技術突破了舞台視覺設計的極限。
擁有多年豐富經驗的晚熊創意認為在音樂轉化為視覺語言時,最重要的是調性統一,「有些視覺一看就有聲音,有些音樂一聽就有畫面,確立調性後與視覺統籌討論時,才能順利地用同一種語言有效溝通。」而白輻射影像充滿一致性又具特色的金曲 34 主視覺,讓晚熊創意在舞台視覺設計中能夠盡情發揮,共同翻開台灣金曲獎視覺設計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