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職棒 MLB 選手大谷翔平再創紀錄——大谷翔平不僅在美國時間 9 月 19 日,達成史無前例的「50:50」(50 轟 50 盜,即單季擊出 50 支全壘打,並完成 50 次盜壘),在近日的數場比賽中也持續突破,即將邁向 55 轟 55 盜。

與此同時,大谷翔平身為運動品牌 New Balance 的代言人,無疑以自身的出色表現,回應了品牌的年度企劃《We Got Now(我們擁有此刻)》,致那些擁抱當下的卓越運動員,New Balance 甚至以大谷翔平的跑壘姿勢,為他設計了專屬 Logo,並推出動畫概念短片,筆觸頗有《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之風格。

身為一名運動員,接獲品牌代言是一回事,不過,擁有專屬的 Logo 又是另一級別了——究竟大谷翔平近期創下的「50:50」紀錄有多困難,以致於如此傳奇?以大谷翔平跑姿所設計的 Logo,背後又有哪些亮點與特別之處?

new balance 大谷翔平logo


2024 © New Balance, Inc.

MLB 史上第一人!大谷翔平達成的「50:50」有多難?

大谷翔平繼 9 月 19 日完成「50:50」後,才不到一週,竟已進一步將個人紀錄推升至 53 轟 55 盜,55 轟 55 盜指日可待,有鑒於大谷紀錄推進之神速,或許不少人會問:所謂的「50:50」真的有這麼難嗎?

事實上,這是 MLB 史上首次有球員達成這項驚人紀錄。而 50 轟 50 盜的困難之處便在於,全壘打需要「力量」,盜壘則講究「速度」,一名打者要能兼顧力量與速度,並發揮觀察力、判斷時機,絕非易事。與此同時,別忘了大谷翔平甚至還是名優秀的投手。投球、打擊、盜壘皆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全能型選手。

new balance 大谷翔平 logo


圖片來源/Shohei Ohtani | 大谷翔平

以「灌籃高手」風的漫畫筆觸,將大谷翔平跑姿設計為 Logo

作為一名備受矚目的明星選手,大谷翔平的投球、打擊「雙刀流」,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特色之一。因此,在 New Balance 請來大谷翔平代言,並宣布將為其設計個人 Logo 時,不少人猜想,會以大谷翔平的投球或打擊姿勢進行設計,不過,New Balance 並沒有這麼做。

一反眾人的猜想,New Balance 以大谷翔平的「跑壘姿勢」,作為 Logo 的原型,並以手繪線條加以勾勒,描繪大谷翔平極具辨識度的跑姿。

“In that run, every soul delights.”
——Shohei Ohtani | Signature Logo | New Balance

而此 Logo 的 30 秒概念影片同樣簡潔有力,整體以線條感強烈的動畫畫面呈現,以多種視角呈現大谷翔平的跑壘過程、球鞋特寫等,搭配比賽中觀眾歡呼、打者擊球、跑壘的實況收音,最終,聚焦在單一跑姿,以手感線條反覆琢磨,成為最終定案的 Logo。

此短片不只以插畫結合動畫的手法,還原大谷翔平在球場上令人為之振奮的精彩表現,也暗示了設計團隊打造 Logo 的過程,更有不少觀眾表示,此畫風令人聯想到《灌籃高手》作者井上雄彥的筆觸。

有人形容,大谷翔平就好似是漫畫裡的角色,甚至是超越漫畫情節的驚人存在,而 New Balance 概念短片中,如「熱血運動番」般的畫面呈現,對於品牌、企劃、代言選手而言,都可說是再適合不過。

作為一個野路子的創意人,沒有大型廣告集團的訓練背景、沒有其他有經驗的人引導、也沒有完整的體系資源,該怎麼突破自己的瓶頸、給自己更多持續成長的能量?這一直是我的心魔吧,只要稍微感覺自己或團隊今年沒有大幅度的成長,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與許多不同的前輩、創意團隊經營者、也與同事們討論過後,發現我其實還可以從更多地方尋找答案——既然出發就是野路子,就用野路子的方式解決吧!來跟大家聊聊這幾年,為了逼出自己和團隊更多成長空間,我做了哪些嘗試。

創意人如何持續成長——「走出去,尋找新的刺激吧!」

這幾年,我一直用盡全力讓自己、也讓只要有人社群顧問這個團隊「走出去」,尋找新的刺激。那麼要走去哪裡?當然是出去和更多不同背景、不同思維的創意團隊碰撞,感受其他廣告公司怎麼思考創意?策展團隊、影像團隊、創新數位公司……又有怎樣的獨門絕技?而「Indie Creative」就是在這個出發點下,聚集一群有著同樣想法的創意團隊而成的小組織。

已經辦到第三屆的 Indie Creative 青春合宿,是集結了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不來梅創意、法樂數位創意、貓取廣告、玖樓 9floor 等 5 個創意團隊的創意集訓,讓各團隊的年輕創意人在玖樓的空間裡進行跨公司組隊、腦洞大開的創意工作坊,邀請好初早餐的老闆火鳥 Matt、萬華世界下午酒場的老闆李政道來分享他們的創意經驗,晚餐吃完詹記麻辣火鍋後,直接宣布隔天早上要為詹記規劃一檔品牌聯名企劃,兩天一夜火力全開,讓大家近距離觀察其他團隊成員的討論方式,也讓大家被不同公司的創意浪潮衝擊。

第三屆 Indie Creative 青春合宿。集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不來梅創意、法樂數位創意、貓取廣告、玖樓 9floor 等 5 個創意團隊的創意集訓。

第三屆 Indie Creative 青春合宿。集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不來梅創意、法樂數位創意、貓取廣告、玖樓 9floor 等 5 個創意團隊的創意集訓。

圖片來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第三屆 Indie Creative 青春合宿。集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不來梅創意、法樂數位創意、貓取廣告、玖樓 9floor 等 5 個創意團隊的創意集訓。


圖片來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除了給年輕創意人的青春合宿,也不會放過讓各團隊的提案主互相交流的——沒看過其他公司怎麼提案?我們每年舉辦的「提案交流會」直接開提案檔案講給彼此聽!(當然有把客戶、預算等等資訊保護好)從策略如何鋪陳、簡報結構、提案技巧……全部攤開來講,這些團隊我們甚至在比稿中交過手,但仍然願意透過分享讓彼此都能更進化。

我們從影像團隊身上學習如何透過視覺來說好故事、從策展團隊身上學習「空間」如何成為一個好創意的載體、從 4A 廣告集團學習策略與洞察挖掘、跟獨立公司學習充滿彈性的創意討論流程……無比感謝每一個每次我拜訪請教都願意傾囊相授的創意人,我也都用同樣的力道分享我累積的各種經驗。

小團隊沒有包袱、彼此合作可能遠大於競爭,所以反而有機會用這樣的方式連結在一起。接下來,我們預計還會在 10 月舉辦「創意閃電約會」工作坊,讓各創意團隊的中間份子、與創意總監級別的創意人用像是 Speed Dating 的形式快速組隊、交換隊員,一起在一個下午嘗試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

第三屆 Indie Creative 青春合宿。集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不來梅創意、法樂數位創意、貓取廣告、玖樓 9floor 等 5 個創意團隊的創意集訓。


圖片來源/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創意」還存在於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地方

「走出去」不只是跟其他團隊交流,我更是直接開始嘗試不同領域的創作。可能有些人知道了,我個人最近跟公司夥伴組了個漫才組合「支薪好友」,也已經實際在喜劇俱樂部有了幾次現場表演經驗。走上喜劇演員之路,是我完完全全沒有想過、也從來不在人生計劃內的事,但這卻意外成為了我今年學習最多、得到最多嶄新靈感的奇妙經驗。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陳思傑與公司夥伴組成的漫才組合「支薪好友」,實際於喜劇俱樂部的演出。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陳思傑與公司夥伴組成的漫才組合「支薪好友」,實際於喜劇俱樂部的演出。

圖片來源/陳思傑

等等,漫才跟廣告創意有什麼關係嗎?乍聽之下好像沒什麼關聯,但如何透過創造預期落差來引導觀眾、讓觀眾笑、讓觀眾落淚、讓觀眾接收到我們想傳遞的訊息,這不就是我們在廣告裡一直嘗試的事情嗎?如何透過情緒的鋪陳與疊加、聲線變換、視覺輔助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這不正是我們在提案時一直鍛鍊的口語表達能力嗎?

最近也在練習日式喜劇裡很常被應用的形式「大喜利」,也就是對應特定情境、詞彙、圖片,用簡單一句話來搞笑的形式,這其實對於創作品牌社群內容、甚至對於大型 campaign 的創意發想都很有幫助,其實「迷因」也是相似的概念,會讓你深度去探索「有趣」的根源是什麼?是什麼元素、以及元素之間的什麼關係創造了「有趣」的效果,這個訓練真的對我有不小的幫助。

原本嘗試漫才並沒有特別去思考與我本業的連結關係,純粹是想跟夥伴挑戰一些在我們「既有能力範圍外」的新興趣,想不到越做下去越能體會其中的快樂、驚奇、以及「輸入」大量的新技能與能量到身上。無論是廣告行銷、表演藝術、喜劇……,「創意」的根源很多時候都是殊途同歸的,這道理我們其實都可以理解,但唯有你真的走一遭,才能真實體會到這是什麼意思。

只要有人社群顧問執行長陳思傑與公司夥伴組成的漫才組合「支薪好友」,實際於喜劇俱樂部的演出。


圖片來源/陳思傑

答案——總是在你想像不到的地方出現

我越來越不會以「廣告人」稱呼自己,能夠定義我的不會是「廣告公司的老闆」,而我們要做的也無法用大家既有認知下的「廣告」來定義,我想要累積的、生長出來的技能也不會只是從「廣告公司」那邊獲得。如果你也跟我一樣,覺得腦中處在卡關已久的狀態,那麼,就做一個沒有給自己邊界限制、可以無數次打破自己固有思考模式的創意人吧。

9/26 DesignBIZ 趨勢論壇—我們需要的品牌|聽只要有人社群顧問 傑哥,分享品牌裡的 AI 應用方法與思維 ➬ https://bit.ly/3z4DX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