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來到秋季,早晚漸涼的近日已不見暑氣蒸騰,但在設計界裡,源源不絕的能量仍熱情四射。這幾年致力於推助業界交流、扶植學生的 CIDA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近期便舉行「KDM 台韓設計交流工作坊」,透過三天兩夜的實地探訪、企業觀摩,讓韓國和台灣的學子們探索彼此地域文化,迸發設計創意與嶄新思維!

在歷史相似之地,從文化探索出發

積極投入於整合資源、促進產業流動的 CIDA,過去已舉辦過多次跨國交流盛會,如去年於基隆進行、由 ADA 亞洲設計聯盟共同發起的「ISDW 臺日韓國際學生設計研習營」,以及歡慶台北及首爾締結姐妹市 55 週年的「TAIPEI X SEOUL X U 國際工業設計青年交流工作坊」等,都讓台、日、韓學生和新銳設計師們,擁有更多發揮的舞台與被看見的可能。

CIDA 2023國際工業設計青年交流工作坊_8

於 2023 年底進行的「TAIPEI X SEOUL X U 國際工業設計青年交流工作坊」。

圖片提供/CIDA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此回「KDM 台韓設計交流工作坊」與過往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跳脫首都首爾市,深入韓國他處散發不同魅力的所在 ── 光州。「CIDA 在 ADA 亞洲設計聯盟一直與會員國維持着良好關係,韓國國家研究單位光州設計振興院,聽聞我們為國際交流的付出後,便主動發出邀請,希望讓當地的孩子們也來台灣走走。」此次交流工作坊主要負責人曾俊儒教授說道。

位處江原道的光州,對許多人而言也許不太熟悉,或者僅透過電影《我只是個的士司機》知曉,但其實,光州和台灣有着相似的歷史經歷和底蘊。「光州事件是韓國民主轉型相當重要的轉捩點,作為革命發源地,與台灣過去相像。於是這次交流就決定以『文化探索』為題,看雙方學生能碰撞出什麼火花。」

2024KDM台韓設計交流_2

這次工作坊以「文化探索」為題,期待雙方學生碰撞出不一樣的創意火花。

圖片提供/CIDA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光州的學生特質較為樸素、內向,但仍有屬於自身的見解。曾俊儒提及,「起初和大家講述對這次活動的期待時,部分孩子不覺得自己有辦法做到。」但經過三天兩夜的吸收轉化,最後端出設計成果時,他看見了學生眼裡的光,那是對作品的自信和驕傲。

從觀光美食汲取靈感,透過企業觀摩指引方向

「KDM 台韓設計交流工作坊」於 9 月 26 日至 9 月 28 日登場,由台、韓各十位學生組成。韓國學子皆由光州設計振興院篩選推派,台灣參與者則來自 CIDA 多數會員任職的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首日下午進行破冰活動、宣達主題「文化探索」後,便前往寧夏夜市享用千歲宴,一邊品嚐台灣夜市美食,一邊分享雙方異同的飲食文化,藉此加深認識、活絡氣氛,並為小組設計發想注入靈感。

2024KDM台韓設計交流_3

工作坊首日,即帶學生們體驗寧夏夜市的特色「千歲宴」,一邊品嚐台灣夜市美食,一邊分享雙方異同的飲食文化,藉此加深認識、活絡氣氛,並為小組設計發想注入靈感。

圖片提供/CIDA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除了飲食及地方文化外,企業觀摩亦是活動重點之一。第二日一早,工作坊便安排 ASUS 華碩參訪行程,全程以英文講解,讓韓國學生更加了解台灣企業文化,也使台灣學生對產業出路有更具體的指引。

2024KDM台韓設計交流_4

安排 ASUS 的參訪行程,讓韓國學生更加了解台灣企業文化,也使台灣學生對產業出路有更具體的指引。

圖片提供/CIDA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

參與者之一、臺科大大三學生張子浩表示,「當天參觀了 ASUS 展示廊廳,看見亮點產品的加工過程,也在演講裡認知到他們的思考模式、未來走向。雖然平時學校也會有業界老師授課,但實際參訪一趟,能更直接知道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要從哪些方向著手,很有幫助。」而在整合企業帶來的收穫後,工作坊也分成五組走訪台北不同景點,有觀光鬧區也有充滿傳統意象的宮廟,為大家的創造力凝聚出更顯著的輪廓。

台韓文化美學交匯,讓創意實踐於生活

這回「KDM 台韓設計交流工作坊」成果發表第一名,為由 E 組學生紀秉嫻、藍宜靖、Park Jeongseon 和 Lim Hohyun 創造的「KoTA 啤酒杯」。

2024KDM台韓設計交流_5

本次成果發表第一名的組別:紀秉嫻、藍宜靖、Park Jeongseon 和 Lim Hohyun。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小組成員在吃飯時,觀察到兩國都有「乾杯」的習慣,便拆解韓國國旗、融合陰陽概念設計杯口,以台灣建築特有的窗花、韓屋長條交錯之紋理作為杯身,乾杯時碰撞在一起,象徵著台韓友好交流。品牌名 KoTA 則由韓國學生直觀地縮減 Korea 和 Taiwan,交疊兩國國旗的白日、陰陽元素,形塑出簡潔而具質感的標誌。

獲得第二名的作品,則是塑膠瓶回收的服務流程設計,來自 B 組學生鄭羽芹、羅郁琁、Kim Eunbin 及 Kim Jimin 共同產出。

2024KDM台韓設計交流_9

獲得第二名的組別:鄭羽芹、羅郁琁、Kim Eunbin 及 Kim Jimin。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四人參觀西門町時,發現珍珠奶茶店固然吸引許多觀光客,資源回收卻未能完善,以致遊客不清楚如何分類、垃圾堆積有礙市容。為有效解決外國旅人看不懂回收指標的痛點,他們認為回收桶本身應大型且顯著,便將韓國傳統帽子造型與台灣窗花結合,設計出具兩國特色且低調沉穩的回收容器,放在店家旁示意,讓遊客一目瞭然、飲用完畢後放置,亦方便店家收回。

獲獎作品將於國際展出,跨國交流持續未歇

對於在短短的三天兩夜中,學生們能交出如此高品質的成果,曾俊儒感到相當驚豔,「還有不少人在活動結束後主動表達,對於這次的交流十分滿意,回國後也會推廣出去。」而 CIDA 將會帶着前述獲獎作品,前往十一月舉行的 Seoul Design Festival 首爾設計節展出,讓豐碩的成果被更廣泛地看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KDM 台韓設計交流工作坊」特別與學學教育機構合作,不僅化作學生集思廣益的場地,最後更共同舉辦由學學代理的 PechaKucha Night 設計師交流之夜。當日講者中,有兩位韓國學生崔敏書、金智敏代表上台,同時邀來首爾漢陽大學應用藝術教育教授李東映、葛萊美專輯裝幀設計入圍者鄭星慧,以及台灣男子鈍劍國手陳弈通等人,採用 20 張照片 x 20 秒的方式,以「Keep Fighting」為題,分享人生中不停奮鬥的經歷,為工作坊畫上完美句點。

2024KDM台韓設計交流_13

本次的 KDM 台韓設計交流工作坊以設計師交流之夜「Keep Fighting」劃下句點。

攝影/林家賢 © Shopping Design

2024 即將邁入年末,CIDA 持續推動國際交流的腳步仍未停。設計能量不分國界,在可期的未來,還有更多、更深、更廣的遇見和激盪正等着實現!

採訪・撰文/洪采姍

專欄人物介紹
陳韻竹/Plan b 共同創辦人
會計系畢,歷經過事務所的歷練,也自大學開始不務正業參與微電影製作及創業。開過活動空間、桌遊咖啡廳,設計實境遊戲、網站平台等計畫,曾任台北市青年諮詢委員。想當個任性有度下,還能帶來良善的人。2015 年與幾位合夥人開始經營 Plan b,主要擔任顧問企劃核心,曾任品牌及永續策略顧問、策展人等角色。

嘿,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畫面?住在自己的房子、聽着黑膠唱片、躺在沙發看雜誌?

不同時代的居所樣貌,深受該時代的價值觀影響;而集體的日常,則共構了城市的生活輪廓。臺北文創記憶中心今年 11 月將呈現以「理想居所」為題的展覽,以人為尺度,解構人居文化蘊含的價值觀,看見對當代生活的更多選擇。看看這些趨勢下,住居和生活的設計創意機會:

成員:超高齡化社會、一人家戶、寵物友善環境

2025 年,臺灣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超過20%的人口將達到 65 歲。然而不少「壯世代」人口因醫療技術發達,打破銀髮族的刻板印象,對生活高品質的需求,成為臺灣最有消費力的族群,養生健康宅、無障礙設計的空間設計巧思成為關注重點。2021 年,全台犬貓數量首度超過 15 歲以下的孩童人口數,毛小孩比幼年人口還多,考量寵物居家動線、遊樂及生活需求的寵物宅也成為特色設計亮點。

空間:小宅與智能家居的流行

大家庭共居於三合院、三房兩廳的四口之家、至現今小宅的流行,因家戶結構不同而有符合需求的格局型態。由於建地日益稀少,房價逐步攀升,全國每戶平均 2.52 人,單人家戶比例已超過五分之一,小宅成為當代城市生活中的熱門選擇。家務空間及分工也有所轉移,過去 5 年,臺灣自助洗衣店數翻了一倍;市調統計有八成民眾有意願購買掃地機械人分擔家務,戶內空間的運用更有彈性,也改變了我們對居住舒適度的定義。


圖片來源/Alife Inc.

地點:靈活多變的居住模式

居住模式的變動性隨着時代發展而不斷提升,出現了「二地居」甚至「多地居」的生活方式。模糊住家和旅館界線的 NOT A HOTEL 在日本有 9 個據點,以共同所有權的方式出售物業和入住天數,訂閱制的住宿新興模式正在改變人們的居住習慣,讓人在全球範圍內的多個城市之間靈活居住,根據工作、生活需求選擇不同地點的生活方式,打破了傳統對居所的地域限制。


圖片來源/NOT A HOTEL 官網

內容:居住空間成為生活的內容產業

居住空間不再只是「位於機能便利」的「安全舒適空間」而已。過去,人們選擇住所時,最關注的常是生活機能和交通便利性,區位因素佔絕大考量。然而,隨着數位時代的演進,現代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能在家中被滿足,用餐、娛樂、運動、與人交流……,居住空間儼然成為生活與體驗的核心場域。不僅是具設計感的居所,Alife 將吃、喝、玩、樂的各類生活方案整合於居住體驗企劃中,讓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內容,成為個人理想生活的體現。

Alife 住戶及會員限定參與的名人二手市集。

Alife 住戶及會員限定參與的名人二手市集。

圖片來源/Alife Inc.

理想生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答案,而是隨着社會、技術和個人價值觀的變化持續演變。臺北文創記憶中心的這次展覽,希望讓每個人探索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思考屬於自己心中的「理想」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