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之際,一項融合創意、科技與愛心的公益計畫正悄然改變我們對慈善募款的認知!「老食人便當」計畫由不來梅創意設計、自由食間科技公司與銀色大門慈善機構共同推動,不僅為弱勢長者提供實質幫助,更以其創新手法榮獲 2024 金點設計獎標章,並入圍年度最佳設計及 4A 創意獎。這項計畫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獨特創意,還在於如何巧妙地將公益行動融入日常生活,喚起社會對高齡化議題的關注。
重新定義便當,喚醒社會關注獨居老人
「老食人便當」計畫的核心理念是將慈善行動融入日常生活。團隊巧妙地利用無人商店 FreeZone 的便利性,在 5 個城市設置特製便當,這些便當不僅呈現獨居老人的真實飲食狀況,還附上他們的生活故事,讓購買者能深入了解長者的困境。透過這種創新方式,計畫成功將嚴肅的社會議題轉化為親身體驗,讓更多人直觀感受到獨居長者的日常挑戰。
以設計細節反應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
每個「老食人便當」都經過精心設計,以視覺化方式呈現老人的生活困境。主菜如「隔夜雞腿」、「發霉鯖魚」、「變酸滷肉」等,直接反映長者被迫食用不新鮮食物的現實。配菜則包括「難以咀嚼的絲瓜」、「半吃的滷蛋」、「變質的蔬菜」,暗示了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
更引人注目的是,當購買者打開象徵白飯的卡片時,能閱讀到長者的真實故事,這種互動大大增強了計畫的感染力。便當盒內的 QR 碼連結至捐款頁面,讓感動輕易轉化為實際行動。這些細膩的設計不僅展現創意,更體現了設計師對社會議題的深刻理解。
展現創意與公益結合後的巨大影響力
這項創新計畫在短短 2 個多月內便取得了驚人的成果。活動期間共募得 328,500 元,個人捐款比例大幅增加了 164%。更吸引了 20 多位網紅自發參與宣傳,估計觸及人數高達 1,791,500。
這些數字不僅證明了計畫的成功,更展示創意與公益結合後的巨大影響力。「老食人便當」計畫成功將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社會問題轉化為全民關注的焦點,為公益募款開創了全新可能。
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老食人便當」計畫不僅是一場成功的公益活動,更展現出設計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關鍵角色。它完美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 SDG 2(消除飢餓)和 SDG 17(促進多元夥伴關係)。專案發起人表示:「我們相信設計不僅是視覺呈現,更是一股能量,結合理性、感性與創造力,來處理當代社會議題,並創造出具永續影響力的社會行動。」這段話深刻道出設計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不僅美化生活,還能推動社會進步,解決實際問題。
「老食人便當」的成功為公益募款開闢了全新可能,隨着計畫的持續推進,我們期待更多創新公益模式的誕生,為打造更關懷、包容的社會貢獻力量。計畫的成功,無疑為未來公益事業指引了一條充滿希望與創意的新方向。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前往社團法人銀色大門老人福利協會官網查看更多。
凝視天際線,是我在南田部落田調學會的工作方法。南田部落位於台東縣的最南端,台 26 線穿過村子。這條馬路很特別,路線涵蓋台東縣與屏東縣。但在台東縣,它只蓋到阿朗壹古道入口,一過村子就沒了。好朋友也是蘑菇創辦人張嘉行說得很貼切,公路的盡頭就是南田村。
2017 年台東縣政府設計中心的一個小計畫「南迴地方創生地方生命力共好」,開啟了我與花東地方工作的緣分。南田部落屬於我這個計畫的範圍,我跟助理們在村子裏走動、採集故事,取得不少風土題材。我站在楓溪口山觀景台一個制高點上,觀看齊柏林稱為台灣最美的海岸線,是我在南田部落最感動的體驗。
齊柏林說,「空拍是尋找另一個觀看『家』的角度」。他的紀錄片「看見台灣」(2013)用每個空拍鏡頭,讓生活在台灣的人們,產生對這座島嶼的家鄉印記(imprinting),一種對地方的強烈情感連結。
天際線是家鄉的印記
為地方營造齊柏林式的家鄉印記,成為我經常使用的說故事手法。
2022 年新北市文化局的「鶯歌藝術城」計畫,我請攝影師在三峽「鳶山岩」、鶯歌「牛灶坑山」、「碧龍宮」等制高點上,拍攝鶯歌的天際線地景。「鶯式生活」文宣摺頁用巨大的生活空間尺度影像,讓人們體會鶯歌這座城鎮獨特的地方價值。
「家鄉印記」是地方行銷的重要課題 。瀏覽台灣地方創生的文宣品,設計師習慣用地平線的視角,利用街道、店家、物件、料理、活動去呈現地方的特色。人們對地方的認識,往往因此侷限在行人的視野、消費者的慾望。天際線的地景印記,並不常出現在台灣地方行銷的做法裡。相對於地平線的視角,天際線角度所創造出來寬廣視野的風土景觀,導引人們去感受一件事 —— 地方是生活的環境場域。地方是家鄉,有情感連結的土地。
「鶯歌藝術城」是明年即將開幕營運的新北市美術館,在興建階段投入社區營造的先期計畫。該計畫執行期間為 2021 年到 2024 年。在這 4 年期間,我看到了鶯歌地方價值生態系的成長與成熟。我認為,地方價值生態系是鶯歌近年來能夠蓬勃發展的關鍵因素,促成鶯歌產地開放日活動逐年不斷地茁壯成功。
在鶯歌,有一群懂得如何創造地方價值的人彼此連結,建立起一個充滿活力的協同合作網絡。這群人擁有職人的理念與技能,用心經營自己的事業體。他們的才華,為地方打造出獨有的價值魅力。我將這個網絡稱之為價值生態系。這種生態系是台灣其他地方創生很少看得到的發展條件。
新鶯歌的現在進行式
「鶯歌藝術城」計畫跟這群人合作,包括陶聚、夥房、三合號、大謙堂、安達窯、陶作坊、釉藥堂、樂陶陶、臺華窯、老街陶館、新旺集瓷、傑作陶藝、穎村食光、HCG 設計團隊等。計畫期間我們共同完成 21 件創造地方價值的提案實作。我把它們歸納成下列 5 個面向:
➊ 生活即展場 —— 我們希望大家來認識鶯歌的永昌街。它是地方歲月的文化現場。在這裏,有一株超過 50 歲的大苦楝樹,眷村牆上還留着「敦親睦鄰.守望相助」時代標語。街上老宅裡的店家,從雜貨店、甜點店、陶藝工作室、到材料工具店,用他們的存在告訴大家,人情味是地方成長的發展模式。
➋ 坐下來的鶯歌 —— 我們主張鶯歌的新旅遊方式:坐下來。台灣城鎮不缺行人徒步區,我們要的是可以坐下來的生活品味廣場。我們在 2023 年策劃一場「夜鶯幻想曲」活動。在 DJ 音樂與創意料理帶動的氛圍中,大家坐着慢慢享受這座藝術城鎮的街道風情。
➌ 老宅生活美學 —— 我們在鶯歌倡議「老宅美學」文化運動。我們希望透過一些改造案例,例如「夥房」與「三合號」,讓更多人珍惜鶯歌的老房子。在鶯歌,存在不少堪用的老房子,只要經過一番整理,再加上創意人的巧思,即可賦予老房子新的生命力。老房子的建築構造、物件等,是人們辨識鶯歌地方價值最便捷的路徑。
➍ 小店策展學 —— 我們介紹鶯歌最厲害的策展人:小店經營者。我們邀請小店經營者以店家的開放空間、櫥窗位置、或是其他店面空間,規劃有主題的展覽內容。它們不是狹隘的藝術展演,而是結合商業營運的展演形式,為參觀者創造新的店家體驗與品牌價值。小店策展的成果有快閃選品店(臺華窯大漢小溪選品快閃店)、品牌故事展(老街陶館國王的故事展與安達窯心中人的生活與創意展)、開店回顧展(穎村食光12週年展)、傑作陶藝董事長私藏玩具展、新旺集瓷許家映像展等。
➎ 品牌競爭力 —— 我們展現鶯歌的品牌創新能量。地方文創產業的創新往往不是發生在大樓裏面的實驗室,而是與生活脈絡緊密連結的工作室。用心經營品牌,是鶯歌職人積極投入的功課與工作。每一年的活動,都有店家,包括 KOGA 許家陶器品、HCG、陶作坊、樂陶陶、安達窯、陶聚等,發表其最新的產品與創作,表現品牌旺盛的企圖心。
鶯歌的轉型是現在進行式。它的成功凸顯出來一件事的重要性:地方活力。地方缺乏熱情,比起地方人口減少,對地方發展所帶來的衝擊更為可怕。冷漠與冷淡,正在侵蝕台灣地方鄉鎮的生命力。它讓在地人無法也無心凝聚在一起,採取行動去解決問題或實現願景。
「大家一起來做一些事情」,就是地方活力。一群人對地方充滿熱情,共同將這份熱情轉化成為集體行動力,讓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在地方發生。鶯歌向大家證明: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