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於 12 月 13 日開幕的台中勤美術館,首展特邀日本設計團隊 nendo 策展,除了規劃 5 大展區,並帶來超過 100 件設計作品外,nendo 也加碼展出與 The Pokémon Company 聯名,且從未在海外亮相過的《Pokémon Mosaic》生活居家系列。
你或許不知道的是,nendo 除了是日本知名設計師佐藤大所創立的設計團隊,作品範疇橫跨產品、空間、品牌、策展等領域,更曾與 The Pokémon Company 多次合作,以極簡、成熟的大人系風格,為寶可夢 IP 打造生活居家單品、卡牌對戰組,並優化卡牌介面設計,甚至還為其母公司 Creatures Inc. 進行揉合寶可夢元素的辦公室改造!
#01 《Pokémon Mosaic》生活居家系列
誕生於 1996 年的 Pokémon,其魅力從遊戲領域,全面擴展至動畫、電影、卡牌等多種形式,作為一介已問世超過 25 年的 IP,它最初的愛好者多半已步入 20、30 歲的人生階段, 為了這些仍對寶可夢懷抱深厚情感的成年人,nendo 設計了一系列融於日常的大人系居家單品。
比起直接使用寶可夢的具體造型,nendo 選擇汲取每隻寶可夢的代表色彩,並將其調整為適合居家空間的沈穩色調,再以圓形、三角形、各式四邊形等幾何色塊呈現。
在這樣的設計轉譯之下,便產生了類似馬賽克磁磚、彩繪玻璃等極具裝飾性的抽象風格,而這也正是系列名稱《Pokémon Mosaic(寶可夢馬賽克)》之由來。
#02 《Pokémon Card Game》標準化卡牌對戰組
寶可夢的卡牌收集與對戰,是相當受歡迎的一種遊戲模式,隨着各國玩家人數不斷增加,不同地區也衍生出了各自的玩法,甚至出現了相關的國際型比賽,在這樣的趨勢下,建立全球一致的標準化遊戲環境,成為品牌的首要任務之一。
《Pokémon Card Game》的開發者石原恆和表示,這次針對遊戲環境的標準化設計,是寶可夢卡牌以「西洋棋」這類型的國際化遊戲為目標,所邁出的第一步。因此,他們再度找來了 nendo,與 The Pokémon Company、遊戲開發商 Creatures 共同合作,打造史上首款《Pokémon Card Game》標準化卡牌對戰組。
整體設計以黑色為主、白色為輔,以突顯卡片本身的美感,對戰組則內含水、火、草等 3 種屬性的卡牌,nendo 也為其特別製作了卡牌保護套。
此外,nendo 將對戰中累積的傷害值記錄,設計為可垂直堆疊排列的圓錐狀,方便辨識、計算與收納;另一方面,代表中毒、灼傷狀態的標記,則改為環形。以上所有配件都可整齊地放進收納盒中,若將收納盒完全打開,便是卡牌遊戲的對戰檯面——綜觀而言,nendo 以明確而簡約的設計,為寶可夢卡牌遊戲環境的標準化,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03 《Pokémon Card Game 朱&紫》卡牌介面優化
除了卡牌對戰組之外,nendo 也與遊戲開發商 Creatures 共同執行了系列第 15 代《Pokémon Card Game 朱&紫》卡牌介面的優化設計。
在正式着手優化之前,nendo 首先將卡牌拆解為 24 個構成要素,分別為:卡牌名稱、HP(體力)、招式、背景色、卡牌外框等,並逐一分析,檢視各個元素在遊戲過程中的優先順序、排列合理性、易讀性等。
nendo 從使用者行為的角度切入思考,最終針對其中 11 個構成要素進行了優化設計,在配色系統、字體、尺寸、擺放位置、示意圖像等調整上都別有用心,透過卡牌介面的更新,為眾多玩家創造了更舒適、友善的遊玩體驗。
#04 Creatures 辦公室改造
撇開一系列的產品與優化設計不談,nendo 甚至還為寶可夢開發商 Creatures 進行了辦公室改造。
nendo 以寶可夢卡牌的製作工藝為靈感,使用雷射切割技術,將 2.3mm 厚的鋼板裁切成與寶可夢卡牌等比例的尺寸,並一一刻畫出寶可夢的圖案,再經手工逐張折彎成 12 種特定角度,最終,將其全數排列,成為壯觀的曲面牆,營造出多樣化的視覺效果與生動氛圍,其中更驚喜暗藏 9 張「能量卡」,邀請訪客盡情探索。
而辦公室的整體格局,並未使用傳統的方形分隔,而是透過柔和的曲面牆,自然地建構每個區域,賦予其不同的形狀與大小。同時,會議空間中的桌子也設計為獨特的有機樣態,能根據人數隨時調整佈局,實現了自由、靈活的空間使用模式。
這樣自由、靈活的辦公室設計理念,其實來自於 Creatures 創立初期的 Logo,其中包含了多種有機體般的形狀,而這也傳遞著品牌的願景,期待自身能在環境變化中快速適應、持續成長,最終,造就了 Creatures 辦公室獨特的設計風格。
nendo 在日文中有着「黏土」之意,而這似乎也呼應着該設計團隊的作風——擅長以設計翻轉既定印象,創造日常中的小小驚喜。這樣的特質,在 nendo 至今為止的寶可夢系列設計中幾乎一覽無遺,充分回應實用性與使用者體驗的同時,展現團隊從未被框限的想像力與高度可塑性。
參考資料/nendo
前幾日,我參與了日本旅遊及生活型態雜誌《Papersky》企劃的「Tour de Nippon」旅程,到訪位於長崎縣的「雲仙市」—— 在這個獨旅絕非首選的旅遊地,卻獲得意想不到的療癒體驗!
《Papersky》創刊於 2002 年,創辦人 Lucas 來自美國,旅行企劃「Tour de Nippon」則始於 2010 年,騎乘自行車在日本各地穿梭,深度探索在地文化、生活模式,發現地方魅力的旅行企劃,這次 20 人的小旅行團有來自臺灣、上海、日本各地愛好不一樣旅遊體驗的參與者。
兩天一夜、總騎乘路線近 50 公里自行車旅行中,「Tour de Nippon」安排了數個停留點。在當地農場親自體驗採集蔬果,瞭解雲仙市豐碩的農作;收集「高菜」的種子,創造產地和晚餐餐點間更深刻的連結;步入傳說中神明降臨的秘境神社,感受難以名狀的靈氣;探訪當地歷史淵源的大名武士家屋、具上百年歷史的古民屋住宿、聽自給自足的在地職人講述他的故事。
作為遊客,這次行程幾乎無可挑剃。從自行車裝備的貼心考量,出發前供每個人借用的隨身小包和防護裝備、每一個路口都有隨行的工作人員率先指引,細心地關照每一個位參與者的狀態。讓我們一行人特別有感的是,在連續上坡前後巧妙投放補給品的時機!行程的體驗細緻,在小地方皆能感受《Papersky》團隊的用心。
前幾年 Plan b 曾協助臺灣交通部策劃執行推動「永續旅遊」的顧問計畫,也期待透過鐵道、自行車創造永續旅遊的深度體驗。作為企劃者,反而不斷思考臺灣是否也可能推出這類型的旅遊體驗,或限制會是什麼?
城市鄉鎮特色的立體化
「Tour de Nippon」規劃的行程多在近郊小鎮,其中政府單位和旅遊目的地營銷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Marketing Organization,DMO)的資源挹注不可或缺,然而「旅客感興趣的魅力」和「官方想推廣的元素」之間的平衡,「Tour de Nippon」的企劃拿捏的恰到好處。這次行程,有位雲仙市 DMO 的代表一路參與,她對雲仙市的了解、對當地時令特色及地理歷史的知識分享,是「Tour de Nippon」遊程中重要的元素;但過程中和當地人面對面交流,聽這些人物分享各自的生活故事,反而讓這趟旅程和這個小鎮的立體感深刻許多。
「剛剛好」的體驗型企劃
《Papersky》致力於呈現旅遊的新視角「A different way to travel」,過程中的細緻品味更是讓體驗完善的一環。倒不是指精緻高尚,而是維持在一個「剛剛好」的狀態。衣着 The North Face 的年輕農民用圖畫本繪製他的農場故事取代簡報、小鎮中的溫泉旅宿雖有年代痕跡但非常乾淨、美食和迎賓宴席皆邀請在地夥伴參與交流,行程後的質感刊物及小禮更作為美好的收尾。自始至終,每個點皆設想周到的整合性企劃,讓體驗完整且有餘韻,也是我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