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Shopping Design》杂志 2025/04 Lifestyle 特刊|现在暂停!为自己设计一场休息
活在工作至上、效率为先的时代,生产的齿轮高速运转,人们狂奔不止,惟在满满的行事历中寻找一点点未被写上行程的空隙,暂且称之为休息。
当忙碌成为比放松更「寻常」的状态,或许你我已不知究竟该如何「好好休息」——如果说性格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模式,那么 MBTI 作为一种了解自我的途径,其中是否藏有关于「好好休息」的关窍或秘诀?
MBTI 起源于荣格心理学,发展出 16 种不同的性格面向,其中包括 4 组「二元对立」的分类:外向与内向(E/I)、直觉与实感(N/S)、情感与思考(F/T)、感知与判断(P/J),这些性格差异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处事风格,甚至也暗示了理想的休息方式。
作为首位将 MBTI 系统引入台湾的组织心理学博士,凯琳老师指出,「好好休息的其中一个诀窍,是『反其道而行』」,她解释,在荣格心理学中,常使用「面具」与「阴影」的概念——与外界互动时,人们经常需要戴上面具,展现一种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样貌,与之相反的某些面向、特质,则被推到暂时看不见的阴影处。因此,荣格心理学强调,应该适时卸下面具,让阴影面也有机会得到释放。
换言之,在休息时刻意进入与平常「相反」的状态,才有机会让身与心得到平衡。而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也与此殊途同归,「对长期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而言,所谓的休息,应该是身体上的运动;反之,适合劳力工作者的休息,则是去动动脑。」
回到 MBTI 的分类逻辑,适合某人的休息方式,早已被写进其性格之中。凯琳老师指出,「平时已经被大量情感包围的 F 型人,其理想的休息情境,应该要『远离』情感,可试着阅读一些着重逻辑、策略的书籍;相反地,总是由理性主宰的 T 型人,则适合在休息时接受艺术、戏剧的感性薰陶。」
说到这里,「MBTI 休日攻略」的核心教战守则昭然若揭——理想的休息,并非针对 16 型人格的取向投其所好,而是反向操作,投入那些「非日常」状态,试着经营、照顾平时不见光的阴影面,借此获取截然不同的能量与视角。
所谓的休息,没有标准答案,不是特定状态,而是在极与极、元与元之间,摇晃着摸索平衡的动态过程。
王凯琳
心理学人格分析专家及职涯咨询师。帮助人深度认识自我,发挥强项,并解决人际关系上的障碍及自我成长的疑惑。善于提供清晰的洞见及实际的引导,让人更有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达成自我实现。
MBTI 的休日攻略
SP 型人 #现实主义者
DNA 分析
SP 型人总是活在当下。他们的感官敏锐,适应力、反应力、观察力都十分出色,擅长随机应变,适合从事运动、服务或演艺娱乐等类型的工作。
休日攻略
正因 SP 型人长时间仰赖敏锐的感官、即时的应变能力,因此在休息的情境里,首要强调的便是「五感」的休息,可以转而发挥平常较少使用到的某些技能,尝试与感官无关的活动,试着去完整地规划某件事,例如:讲求计画与策略的理财、下棋等。
SJ 型人 #社群主义者
DNA 分析
SJ 型人是社会中的栋梁份子、标准的模范公民,他们使命必达,做事实在认真又有计画性,一定负责任到底,把任务交派给 SJ 型人总是令人放心无比。
休日攻略
一拼命起来就鞠躬尽瘁的 SJ 型人,是最需要有意识地帮自己喊暂停的类型之一,他们容易把工作放在首位,反倒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对 SJ 型人而言,理想的休息就是「放下一切」——不要有任何计画,保持随性、放松,去放空、去兜风、去吃喝玩乐,甚至是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也好,重点是:放下「想掌握一切」的念头。
NT 型人 #理性主义者
DNA 分析
NT 型人的脑袋总是不停运转着,他们的思考方式讲究策略、逻辑,在工作上则渴望突破与创新、从不满足于现状,对接踵而来的各类挑战更是跃跃欲试。
休日攻略
由于 NT 型人经常从事大量的「脑力活」,且容易忽略身体的照顾、保养,因此在休息时建议可反其道而行,尝试「体力活」——走出房间,投入登山、健行、健身等活动,让长时间高速运转的大脑得以慢下来,稍作喘息。
NF 型人 #理想主义者
DNA 分析
情感丰富的 NF 型人,拥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源源不绝的灵感。擅于在工作中发挥创意,也富有共情能力,适合担任作家、艺术家、创作者等角色。
休日攻略
在 NF 型人的工作中,通常仰赖创意、想像力,较少有可以亲自动手做出某件「产物」的机会,因此,强调手工、手感型的活动,对他们而言会是种另类的放松方式,例如:拉胚、捏陶,甚至是串珠珠等手工艺,借此收敛 NF 型人奔驰的脑内宇宙,回归双手与眼前的实感。
MBTI 的「休息力」排行榜
Q1 哪种类型的人不用别人教,天生极懂休息的艺术?
A:ESFP、ISFP、ESTP、ISTP
详解:
休息,是 SP 型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懂得随机应变、随遇而安,比旁人多了几分弹性与从容。此外,也较少一股脑栽进某件事而不知停损,这是因为 SP 型人大多能意识到自己对「暂停」与「变化」的需求,而这也正是他们获得能量、动力的来源之一。
Q2 哪种类型的人最容易过劳,是标准的工作狂?
A:ESTJ、ENTJ、INTJ、ISTJ
详解:
TJ 型人是最不懂得休息的工作狂,拥有强烈的责任感,总希望能把手边的事情管理得井然有序,牢牢紧抓着工作、生活等各个面向的方向盘。长期下来,容易让自己身心俱疲,其中,又以 STJ 型人特别明显,这也让他们因此成为最容易过劳的「劳碌命」。
Q3:哪种类型的人最容易「休息无效」,选择不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A:ENFP、INFP、ENTP、INTP
详解:
明明是从事休息活动,一不小心却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累——NP 型人在休息时最容易走「冤枉路」,但这并不是因为不了解自己,而是太热衷于尝试新事物的缘故。NP 型人拥抱变化,渴望探索各种可能,在尝试的过程中,也难免遇见不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Q4:哪种类型的人最容易在休息时感到焦虑、罪恶?
A:ENTJ、INTJ、ENFJ、INFJ
详解:
NJ 型人对于未来的想像与计画,使他们比旁人更容易担心往后可能发生的状况。当 NJ 型人对现状没有把握、尚未将事情推进到某个状态,或者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便容易产生焦虑,这也进一步令他们在休息时感到罪恶。
企划/采访/文字——林品蓁
插画——LanfangLin Illustration
注:MBTI 人格类型插画,参考 NERIS Analytics Limited〈16 Personalities〉网站角色形象进行绘制。
本文选自《Shopping Design》杂志 2025/Lifestyle・现在暂停!为自己设计一场休息,更多内容请点此试阅
专栏人物介绍
版块设计 Block Studio 创办人暨设计总监,自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系毕业后,即成立版块设计。深耕设计领域逾十年,密切关注国内外网站趋势,并梳理成自身观点赋予新的定义与规范,持续透过作品、社群媒体与大众互动,引领台湾网站动态特效领域发展及数位设计产业。曾任金点概念设计奖评审委员、台湾数十间大专院校设计系所评审及商业演讲讲者;擅长网站动态特效、介面设计、品牌识别、3D 动画等多元设计,经典作品曾获国内外设计奖肯定,涵括德国设计奖、AWWWARDS、台湾金点设计奖,作品代表有台湾设计研究院线上简介、可不可熟成红茶、总统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乐中心、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等。
为什么设计师越来越在意「氛围」?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一打开网站,还没读到内容,心里就浮现出「这个品牌感觉不错」的直觉。这种「氛围感」早已取代过去单纯讲求资讯架构或设计美感的网页标准。当画面样式与字型选择都日趋一致,真正能让人记得的,往往是明确强烈的视觉、互动的节奏、物件进场的方式,或某段滚动时的情绪节点。当网站加入动态特效时,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与色彩,而是靠网站整体的体感来说话,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出品牌的个性与故事,让使用者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因此,越来越多设计师从「做出好看的画面」转向「如何让画面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方式出现」。这代表一种创作观念的转向,数位设计师不再只是静态排版者,而是网站节奏的导演,是数位情绪的建构者。
「网站不是页面,而是一种氛围体验,一种能让人记得的感觉。」
NoCode 与感性设计的交会点
当设计师希望掌控节奏与氛围,却又不擅长撰写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为关键解方。近年国际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视觉化的编辑介面,让设计师可以透过拖曳、参数设定,就能完成切版、动态、互动等程度。这类工具更可以让设计师「不用碰程式」也能参与网站的体感建构。这样的进展让设计师从单纯设计稿,开始介入到页面开发建构、动态节奏安排、特效互动选择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术,而是让设计师「脑中的感觉可以被制作出来」。这也是我开设 Webflow 动态网页线上课程 的初衷,希望能将这种「设计师也能掌控互动」的创作模式,变成可复制的学习流程,让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创作者也能主导网站的氛围节奏。
而当这些工具已经让设计师能够做出基础的氛围调性,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那更复杂的互动效果与逻辑,设计师还能掌控吗?
Vibe Coding : 以「感觉」为中心的程式创作
这时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场的时候了!
程式设计过往被视为工具,但现在进入了「感受导向」的创作阶段。Vibe Coding 并不是一种语法,也不是某个技术框架,而是一种新的创作逻辑。设计师透过自然语言与 AI 对话,把「我想要图片会根据滑鼠游标位置移动」这种「情境描述」转换为具体可执行的语法片段。
指标性的 AI 工具众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长使用 Claude.ai 来协助我设计制作,因为 Claude 除了写作能力强以外,它也非常擅长撰写程式。只要透过 Vibe Coding 这种自然语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应我完整程式语法 Demo,且还能够下载。我将这些动态互动程式放入进 Webflow,接着调整更多动态细节、版型…等,改变了原本「设计想法完整 → 工程师实现」的线性工作流程,让一场设计逻辑的转变正在发生。
MCP 与 AI 协作:从语法到设计流程的共创
Vibe Coding 的真正潜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协定,成为你的共同编辑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过程中,语法生成的体验非常直觉,但仍需我手动将语法放入 Webflow,调整节奏、控制触发条件。这让我开始思考:如果 AI 能读懂我现在正在设计的画面、理解元素的层级关系与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动判断应该套用哪些语法、在哪里出现?
这正是 MCP 正在实现的方向。它是一种让 AI 能够「看懂上下文」的开放协定。当 AI 能读取设计工具中的元件架构、页面状态,甚至使用者体验流程图,它就不再只是被动接收指令,而能主动协助设计决策与技术实作。从「生成语法」到「理解脉络并协作建构」,是 Vibe Coding 未来真正强大的潜力点,设计师将成为节奏与氛围的导演,而 AI 会成为可沟通、能理解场景的协作编辑伙伴,让「感觉、氛围」也可以系统性建构。
NoCode 不是终点,而是感性创作的起点
过去,NoCode 常被视为降低技术门槛的解法,但当它结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让设计师得以参与「感觉控制」,就像是一场感性觉醒,让设计师从平面走向时间轴,从画面走向氛围,从设计者成为叙事导演。
我们不一定要会写程式,但我们需要会「调整 Vibe」。这股新趋势是一种设计角色的进化,让这个时代持续检视领域中各种角色的边界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