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5/04 Lifestyle 特刊|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
活在工作至上、效率為先的時代,生產的齒輪高速運轉,人們狂奔不止,惟在滿滿的行事曆中尋找一點點未被寫上行程的空隙,暫且稱之為休息。
當忙碌成為比放鬆更「尋常」的狀態,或許你我已不知究竟該如何「好好休息」——如果說性格影響着一個人的行為模式,那麼 MBTI 作為一種了解自我的途徑,其中是否藏有關於「好好休息」的關竅或秘訣?
MBTI 起源於榮格心理學,發展出 16 種不同的性格面向,其中包括 4 組「二元對立」的分類:外向與內向(E/I)、直覺與實感(N/S)、情感與思考(F/T)、感知與判斷(P/J),這些性格差異不僅影響着一個人的處事風格,甚至也暗示了理想的休息方式。
作為首位將 MBTI 系統引入臺灣的組織心理學博士,凱琳老師指出,「好好休息的其中一個訣竅,是『反其道而行』」,她解釋,在榮格心理學中,常使用「面具」與「陰影」的概念——與外界互動時,人們經常需要戴上面具,展現一種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樣貌,與之相反的某些面向、特質,則被推到暫時看不見的陰影處。因此,榮格心理學強調,應該適時卸下面具,讓陰影面也有機會得到釋放。
換言之,在休息時刻意進入與平常「相反」的狀態,才有機會讓身與心得到平衡。而大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也與此殊途同歸,「對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而言,所謂的休息,應該是身體上的運動;反之,適合勞力工作者的休息,則是去動動腦。」
回到 MBTI 的分類邏輯,適合某人的休息方式,早已被寫進其性格之中。凱琳老師指出,「平時已經被大量情感包圍的 F 型人,其理想的休息情境,應該要『遠離』情感,可試着閱讀一些着重邏輯、策略的書籍;相反地,總是由理性主宰的 T 型人,則適合在休息時接受藝術、戲劇的感性薰陶。」
說到這裏,「MBTI 休日攻略」的核心教戰守則昭然若揭——理想的休息,並非針對 16 型人格的取向投其所好,而是反向操作,投入那些「非日常」狀態,試着經營、照顧平時不見光的陰影面,藉此獲取截然不同的能量與視角。
所謂的休息,沒有標準答案,不是特定狀態,而是在極與極、元與元之間,搖晃着摸索平衡的動態過程。
王凱琳
心理學人格分析專家及職涯諮詢師。幫助人深度認識自我,發揮強項,並解決人際關係上的障礙及自我成長的疑惑。善於提供清晰的洞見及實際的引導,讓人更有自信地面對人生中的挑戰,達成自我實現。
MBTI 的休日攻略
SP 型人 #現實主義者
DNA 分析
SP 型人總是活在當下。他們的感官敏銳,適應力、反應力、觀察力都十分出色,擅長隨機應變,適合從事運動、服務或演藝娛樂等類型的工作。
休日攻略
正因 SP 型人長時間仰賴敏銳的感官、即時的應變能力,因此在休息的情境裡,首要強調的便是「五感」的休息,可以轉而發揮平常較少使用到的某些技能,嘗試與感官無關的活動,試着去完整地規劃某件事,例如:講求計畫與策略的理財、下棋等。
SJ 型人 #社群主義者
DNA 分析
SJ 型人是社會中的棟樑份子、標準的模範公民,他們使命必達,做事實在認真又有計畫性,一定負責任到底,把任務交派給 SJ 型人總是令人放心無比。
休日攻略
一拚命起來就鞠躬盡瘁的 SJ 型人,是最需要有意識地幫自己喊暫停的類型之一,他們容易把工作放在首位,反倒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對 SJ 型人而言,理想的休息就是「放下一切」——不要有任何計畫,保持隨性、放鬆,去放空、去兜風、去吃喝玩樂,甚至是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也好,重點是:放下「想掌握一切」的念頭。
NT 型人 #理性主義者
DNA 分析
NT 型人的腦袋總是不停運轉着,他們的思考方式講究策略、邏輯,在工作上則渴望突破與創新、從不滿足於現狀,對接踵而來的各類挑戰更是躍躍欲試。
休日攻略
由於 NT 型人經常從事大量的「腦力活」,且容易忽略身體的照顧、保養,因此在休息時建議可反其道而行,嘗試「體力活」——走出房間,投入登山、健行、健身等活動,讓長時間高速運轉的大腦得以慢下來,稍作喘息。
NF 型人 #理想主義者
DNA 分析
情感豐富的 NF 型人,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源源不絕的靈感。擅於在工作中發揮創意,也富有共情能力,適合擔任作家、藝術家、創作者等角色。
休日攻略
在 NF 型人的工作中,通常仰賴創意、想像力,較少有可以親自動手做出某件「產物」的機會,因此,強調手工、手感型的活動,對他們而言會是種另類的放鬆方式,例如:拉胚、捏陶,甚至是串珠珠等手工藝,藉此收斂 NF 型人奔馳的腦內宇宙,回歸雙手與眼前的實感。
MBTI 的「休息力」排行榜
Q1 哪種類型的人不用別人教,天生極懂休息的藝術?
A:ESFP、ISFP、ESTP、ISTP
詳解:
休息,是 SP 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他們懂得隨機應變、隨遇而安,比旁人多了幾分彈性與從容。此外,也較少一股腦栽進某件事而不知停損,這是因為 SP 型人大多能意識到自己對「暫停」與「變化」的需求,而這也正是他們獲得能量、動力的來源之一。
Q2 哪種類型的人最容易過勞,是標準的工作狂?
A:ESTJ、ENTJ、INTJ、ISTJ
詳解:
TJ 型人是最不懂得休息的工作狂,擁有強烈的責任感,總希望能把手邊的事情管理得井然有序,牢牢緊抓着工作、生活等各個面向的方向盤。長期下來,容易讓自己身心俱疲,其中,又以 STJ 型人特別明顯,這也讓他們因此成為最容易過勞的「勞碌命」。
Q3:哪種類型的人最容易「休息無效」,選擇不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A:ENFP、INFP、ENTP、INTP
詳解:
明明是從事休息活動,一不小心卻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累——NP 型人在休息時最容易走「冤枉路」,但這並不是因為不了解自己,而是太熱衷於嘗試新事物的緣故。NP 型人擁抱變化,渴望探索各種可能,在嘗試的過程中,也難免遇見不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
Q4:哪種類型的人最容易在休息時感到焦慮、罪惡?
A:ENTJ、INTJ、ENFJ、INFJ
詳解:
NJ 型人對於未來的想像與計畫,使他們比旁人更容易擔心往後可能發生的狀況。當 NJ 型人對現狀沒有把握、尚未將事情推進到某個狀態,或者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的時候,便容易產生焦慮,這也進一步令他們在休息時感到罪惡。
企劃/採訪/文字——林品蓁
插畫——LanfangLin Illustration
註:MBTI 人格類型插畫,參考 NERIS Analytics Limited〈16 Personalities〉網站角色形象進行繪製。
本文選自《Shopping Design》雜誌 2025/Lifestyle・現在暫停!為自己設計一場休息,更多內容請點此試閱
專欄人物介紹
版塊設計 Block Studio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自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後,即成立版塊設計。深耕設計領域逾十年,密切關注國內外網站趨勢,並梳理成自身觀點賦予新的定義與規範,持續透過作品、社群媒體與大眾互動,引領台灣網站動態特效領域發展及數位設計產業。曾任金點概念設計獎評審委員、台灣數十間大專院校設計系所評審及商業演講講者;擅長網站動態特效、介面設計、品牌識別、3D 動畫等多元設計,經典作品曾獲國內外設計獎肯定,涵括德國設計獎、AWWWARDS、臺灣金點設計獎,作品代表有台灣設計研究院線上簡介、可不可熟成紅茶、總統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
為什麼設計師越來越在意「氛圍」?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一打開網站,還沒讀到內容,心裏就浮現出「這個品牌感覺不錯」的直覺。這種「氛圍感」早已取代過去單純講求資訊架構或設計美感的網頁標準。當畫面樣式與字型選擇都日趨一致,真正能讓人記得的,往往是明確強烈的視覺、互動的節奏、物件進場的方式,或某段滾動時的情緒節點。當網站加入動態特效時,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與色彩,而是靠網站整體的體感來說話,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出品牌的個性與故事,讓使用者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
因此,越來越多設計師從「做出好看的畫面」轉向「如何讓畫面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式出現」。這代表一種創作觀念的轉向,數位設計師不再只是靜態排版者,而是網站節奏的導演,是數位情緒的建構者。
「網站不是頁面,而是一種氛圍體驗,一種能讓人記得的感覺。」
NoCode 與感性設計的交會點
當設計師希望掌控節奏與氛圍,卻又不擅長撰寫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為關鍵解方。近年國際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視覺化的編輯介面,讓設計師可以透過拖曳、參數設定,就能完成切版、動態、互動等程度。這類工具更可以讓設計師「不用碰程式」也能參與網站的體感建構。這樣的進展讓設計師從單純設計稿,開始介入到頁面開發建構、動態節奏安排、特效互動選擇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術,而是讓設計師「腦中的感覺可以被製作出來」。這也是我開設 Webflow 動態網頁線上課程 的初衷,希望能將這種「設計師也能掌控互動」的創作模式,變成可複製的學習流程,讓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創作者也能主導網站的氛圍節奏。
而當這些工具已經讓設計師能夠做出基礎的氛圍調性,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那更複雜的互動效果與邏輯,設計師還能掌控嗎?
Vibe Coding : 以「感覺」為中心的程式創作
這時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場的時候了!
程式設計過往被視為工具,但現在進入了「感受導向」的創作階段。Vibe Coding 並不是一種語法,也不是某個技術框架,而是一種新的創作邏輯。設計師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把「我想要圖片會根據滑鼠游標位置移動」這種「情境描述」轉換為具體可執行的語法片段。
指標性的 AI 工具眾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長使用 Claude.ai 來協助我設計製作,因為 Claude 除了寫作能力強以外,它也非常擅長撰寫程式。只要透過 Vibe Coding 這種自然語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應我完整程式語法 Demo,且還能夠下載。我將這些動態互動程式放入進 Webflow,接着調整更多動態細節、版型…等,改變了原本「設計想法完整 → 工程師實現」的線性工作流程,讓一場設計邏輯的轉變正在發生。
MCP 與 AI 協作:從語法到設計流程的共創
Vibe Coding 的真正潛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協定,成為你的共同編輯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過程中,語法生成的體驗非常直覺,但仍需我手動將語法放入 Webflow,調整節奏、控制觸發條件。這讓我開始思考:如果 AI 能讀懂我現在正在設計的畫面、理解元素的層級關係與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動判斷應該套用哪些語法、在哪裡出現?
這正是 MCP 正在實現的方向。它是一種讓 AI 能夠「看懂上下文」的開放協定。當 AI 能讀取設計工具中的元件架構、頁面狀態,甚至使用者體驗流程圖,它就不再只是被動接收指令,而能主動協助設計決策與技術實作。從「生成語法」到「理解脈絡並協作建構」,是 Vibe Coding 未來真正強大的潛力點,設計師將成為節奏與氛圍的導演,而 AI 會成為可溝通、能理解場景的協作編輯夥伴,讓「感覺、氛圍」也可以系統性建構。
NoCode 不是終點,而是感性創作的起點
過去,NoCode 常被視為降低技術門檻的解法,但當它結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讓設計師得以參與「感覺控制」,就像是一場感性覺醒,讓設計師從平面走向時間軸,從畫面走向氛圍,從設計者成為敘事導演。
我們不一定要會寫程式,但我們需要會「調整 Vibe」。這股新趨勢是一種設計角色的進化,讓這個時代持續檢視領域中各種角色的邊界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