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 Prada 总部滑梯 25 周年!这件由德国艺术家 Carsten Höller 于 2000 年打造的作品,至今仍启发着人们重新思考企业空间。这件装置不仅是品牌形象的展现,更被视为艺术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引领全球企业反思:工作空间,原来可以这样玩!
米兰时尚总部的建筑革新
位在米兰 Via Fogazzaro 36 的 Prada 总部,占地超过一万平方公尺,前身是工业空间与银行档案库。这个场域经过近四年(1996-2000 年)的改造工程,成为 Prada 集团的核心据点。
整体设计「维持了建筑外部的建筑特色,同时创造出符合集团需求的内部空间,包括执行、行政、造型和设计办公室以及专为时装秀设计的展示空间」。
建筑师追求「创造功能性且本质的环境,免于装饰元素」,空间规划则强调「系统、家具和细节都是专为各功能而设计」。自然光成为定义空间的重要元素,最终呈现出一系列宽敞明亮的空间,配备优雅且功能性的家具。
滑梯装置:颠覆传统办公空间的艺术革命
Prada 总部最引人注目的设计元素,莫过于 2000 年安装在其中的不锈钢滑梯。这道从创意总监 Miuccia Prada 办公室直通内部庭院的三层楼高金属滑梯,是由德国艺术家 Carsten Höller 特别打造的装置艺术。这个大胆的设计不仅打破了传统企业空间的刻板印象,更成为 Prada 勇于创新、拥抱艺术的象征。
打造这座滑梯的 Höller 并非传统艺术背景出身。1961 年生于布鲁塞尔的他,最初是一位农业科学博士,专研昆虫,直到 1993 年才全职投入艺术创作。他将科学家的好奇心带入艺术领域,创造能让观众挑战感官认知的互动装置,而位于米兰 Prada 总部的滑梯成为他的标志性元素。
滑梯的存在创造了独特的空间体验,挑战人们对办公环境的固有认知。在以严肃、专业为主调的企业总部中,这个游戏性元素显得格外突出。它暗示著工作与乐趣并非对立面,创意与效率可以共存,反映出 Prada 品牌对创新与打破常规的态度。
企业空间艺术化:打破界限的设计思维
Prada 总部的滑梯装置开创了企业空间与当代艺术结合的新典范,影响了全球企业对工作环境的想像。在 Prada 的视野中,工作环境本身就可以是一件艺术品,而员工则是这件艺术品的参与者和共同创作者。
米兰 Via Fogazzaro 36 的场地最初被设计为 Prada 秀场以及集团其他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曾作为 Prada 基金会的活动场地。考虑到每个活动的复杂性,空间被设计为尽可能保留原貌。建筑原有的外观被严格保留,将修饰降到最低,保留了灰泥和修复部分暴露在外,从而强调了现有的对比装饰。
工业水泥地板强调了所需的效果,突出了场所原有的特点。访客对场地的感知受到其中立性的影响,这使得场地灵活开放,能够根据不同需求采用适合的建筑解决方案。
Prada 与 Höller 的合作,展示了艺术如何能够成为品牌理念的延伸和表达。这种跨界思维不仅丰富了企业形象,更为工作场所的设计带来全新的可能性,激发了关于工作空间功能与美学的深度思考,至今仍具有强大的启发性。
专栏人物介绍
版块设计 Block Studio 创办人暨设计总监,自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系毕业后,即成立版块设计。深耕设计领域逾十年,密切关注国内外网站趋势,并梳理成自身观点赋予新的定义与规范,持续透过作品、社群媒体与大众互动,引领台湾网站动态特效领域发展及数位设计产业。曾任金点概念设计奖评审委员、台湾数十间大专院校设计系所评审及商业演讲讲者;擅长网站动态特效、介面设计、品牌识别、3D 动画等多元设计,经典作品曾获国内外设计奖肯定,涵括德国设计奖、AWWWARDS、台湾金点设计奖,作品代表有台湾设计研究院线上简介、可不可熟成红茶、总统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乐中心、台北流行音乐中心等。
为什么设计师越来越在意「氛围」?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验:一打开网站,还没读到内容,心里就浮现出「这个品牌感觉不错」的直觉。这种「氛围感」早已取代过去单纯讲求资讯架构或设计美感的网页标准。当画面样式与字型选择都日趋一致,真正能让人记得的,往往是明确强烈的视觉、互动的节奏、物件进场的方式,或某段滚动时的情绪节点。当网站加入动态特效时,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与色彩,而是靠网站整体的体感来说话,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出品牌的个性与故事,让使用者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因此,越来越多设计师从「做出好看的画面」转向「如何让画面在对的时候、用对的方式出现」。这代表一种创作观念的转向,数位设计师不再只是静态排版者,而是网站节奏的导演,是数位情绪的建构者。
「网站不是页面,而是一种氛围体验,一种能让人记得的感觉。」
NoCode 与感性设计的交会点
当设计师希望掌控节奏与氛围,却又不擅长撰写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为关键解方。近年国际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视觉化的编辑介面,让设计师可以透过拖曳、参数设定,就能完成切版、动态、互动等程度。这类工具更可以让设计师「不用碰程式」也能参与网站的体感建构。这样的进展让设计师从单纯设计稿,开始介入到页面开发建构、动态节奏安排、特效互动选择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术,而是让设计师「脑中的感觉可以被制作出来」。这也是我开设 Webflow 动态网页线上课程 的初衷,希望能将这种「设计师也能掌控互动」的创作模式,变成可复制的学习流程,让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创作者也能主导网站的氛围节奏。
而当这些工具已经让设计师能够做出基础的氛围调性,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那更复杂的互动效果与逻辑,设计师还能掌控吗?
Vibe Coding : 以「感觉」为中心的程式创作
这时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场的时候了!
程式设计过往被视为工具,但现在进入了「感受导向」的创作阶段。Vibe Coding 并不是一种语法,也不是某个技术框架,而是一种新的创作逻辑。设计师透过自然语言与 AI 对话,把「我想要图片会根据滑鼠游标位置移动」这种「情境描述」转换为具体可执行的语法片段。
指标性的 AI 工具众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长使用 Claude.ai 来协助我设计制作,因为 Claude 除了写作能力强以外,它也非常擅长撰写程式。只要透过 Vibe Coding 这种自然语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应我完整程式语法 Demo,且还能够下载。我将这些动态互动程式放入进 Webflow,接着调整更多动态细节、版型…等,改变了原本「设计想法完整 → 工程师实现」的线性工作流程,让一场设计逻辑的转变正在发生。
MCP 与 AI 协作:从语法到设计流程的共创
Vibe Coding 的真正潜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协定,成为你的共同编辑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过程中,语法生成的体验非常直觉,但仍需我手动将语法放入 Webflow,调整节奏、控制触发条件。这让我开始思考:如果 AI 能读懂我现在正在设计的画面、理解元素的层级关系与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动判断应该套用哪些语法、在哪里出现?
这正是 MCP 正在实现的方向。它是一种让 AI 能够「看懂上下文」的开放协定。当 AI 能读取设计工具中的元件架构、页面状态,甚至使用者体验流程图,它就不再只是被动接收指令,而能主动协助设计决策与技术实作。从「生成语法」到「理解脉络并协作建构」,是 Vibe Coding 未来真正强大的潜力点,设计师将成为节奏与氛围的导演,而 AI 会成为可沟通、能理解场景的协作编辑伙伴,让「感觉、氛围」也可以系统性建构。
NoCode 不是终点,而是感性创作的起点
过去,NoCode 常被视为降低技术门槛的解法,但当它结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让设计师得以参与「感觉控制」,就像是一场感性觉醒,让设计师从平面走向时间轴,从画面走向氛围,从设计者成为叙事导演。
我们不一定要会写程式,但我们需要会「调整 Vibe」。这股新趋势是一种设计角色的进化,让这个时代持续检视领域中各种角色的边界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