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 Prada 總部滑梯 25 週年!這件由德國藝術家 Carsten Höller 於 2000 年打造的作品,至今仍啟發著人們重新思考企業空間。這件裝置不僅是品牌形象的展現,更被視為藝術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經典案例,引領全球企業反思:工作空間,原來可以這樣玩!

在 Instagram 查看這篇帖子

Designed to Last (@designed.to.last) 分享的帖子

米蘭時尚總部的建築革新

位在米蘭 Via Fogazzaro 36 的 Prada 總部,佔地超過一萬平方公尺,前身是工業空間與銀行檔案庫。這個場域經過近四年(1996-2000 年)的改造工程,成為 Prada 集團的核心據點。

Prada 米蘭總部


圖片來源 / Prada

整體設計「維持了建築外部的建築特色,同時創造出符合集團需求的內部空間,包括執行、行政、造型和設計辦公室以及專為時裝秀設計的展示空間」。

建築師追求「創造功能性且本質的環境,免於裝飾元素」,空間規劃則強調「系統、傢具和細節都是專為各功能而設計」。自然光成為定義空間的重要元素,最終呈現出一系列寬敞明亮的空間,配備優雅且功能性的傢具。

在 Instagram 查看這篇帖子

Designed to Last (@designed.to.last) 分享的帖子

滑梯裝置:顛覆傳統辦公空間的藝術革命

Prada 總部最引人注目的設計元素,莫過於 2000 年安裝在其中的不鏽鋼滑梯。這道從創意總監 Miuccia Prada 辦公室直通內部庭院的三層樓高金屬滑梯,是由德國藝術家 Carsten Höller 特別打造的裝置藝術。這個大膽的設計不僅打破了傳統企業空間的刻板印象,更成為 Prada 勇於創新、擁抱藝術的象徵。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How Things Work(@thishowthingswork)分享的貼文

打造這座滑梯的 Höller 並非傳統藝術背景出身。1961 年生於布魯塞爾的他,最初是一位農業科學博士,專研昆蟲,直到 1993 年才全職投入藝術創作。他將科學家的好奇心帶入藝術領域,創造能讓觀眾挑戰感官認知的互動裝置,而位於米蘭 Prada 總部的滑梯成為他的標誌性元素。

滑梯的存在創造了獨特的空間體驗,挑戰人們對辦公環境的固有認知。在以嚴肅、專業為主調的企業總部中,這個遊戲性元素顯得格外突出。它暗示著工作與樂趣並非對立面,創意與效率可以共存,反映出 Prada 品牌對創新與打破常規的態度。

企業空間藝術化:打破界限的設計思維

Prada 總部的滑梯裝置開創了企業空間與當代藝術結合的新典範,影響了全球企業對工作環境的想像。在 Prada 的視野中,工作環境本身就可以是一件藝術品,而員工則是這件藝術品的參與者和共同創作者。

Prada 米蘭總部


圖片來源 / Prada

米蘭 Via Fogazzaro 36 的場地最初被設計為 Prada 秀場以及集團其他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曾作為 Prada 基金會的活動場地。考慮到每個活動的複雜性,空間被設計為盡可能保留原貌。建築原有的外觀被嚴格保留,將修飾降到最低,保留了灰泥和修復部分暴露在外,從而強調了現有的對比裝飾。

工業水泥地板強調了所需的效果,突出了場所原有的特點。訪客對場地的感知受到其中立性的影響,這使得場地靈活開放,能夠根據不同需求採用適合的建築解決方案。

Prada 米蘭總部


圖片來源 / Prada

Prada 與 Höller 的合作,展示了藝術如何能夠成為品牌理念的延伸和表達。這種跨界思維不僅豐富了企業形象,更為工作場所的設計帶來全新的可能性,激發了關於工作空間功能與美學的深度思考,至今仍具有強大的啟發性。

專欄人物介紹
版塊設計 Block Studio 創辦人暨設計總監,自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畢業後,即成立版塊設計。深耕設計領域逾十年,密切關注國內外網站趨勢,並梳理成自身觀點賦予新的定義與規範,持續透過作品、社群媒體與大眾互動,引領台灣網站動態特效領域發展及數位設計產業。曾任金點概念設計獎評審委員、台灣數十間大專院校設計系所評審及商業演講講者;擅長網站動態特效、介面設計、品牌識別、3D 動畫等多元設計,經典作品曾獲國內外設計獎肯定,涵括德國設計獎、AWWWARDS、臺灣金點設計獎,作品代表有台灣設計研究院線上簡介、可不可熟成紅茶、總統聊天室、RAW、高雄流行音樂中心、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

為什麼設計師越來越在意「氛圍」?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一打開網站,還沒讀到內容,心裏就浮現出「這個品牌感覺不錯」的直覺。這種「氛圍感」早已取代過去單純講求資訊架構或設計美感的網頁標準。當畫面樣式與字型選擇都日趨一致,真正能讓人記得的,往往是明確強烈的視覺、互動的節奏、物件進場的方式,或某段滾動時的情緒節點。當網站加入動態特效時,品牌就不再只靠 Logo 與色彩,而是靠網站整體的體感來說話,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出品牌的個性與故事,讓使用者感受到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

因此,越來越多設計師從「做出好看的畫面」轉向「如何讓畫面在對的時候、用對的方式出現」。這代表一種創作觀念的轉向,數位設計師不再只是靜態排版者,而是網站節奏的導演,是數位情緒的建構者。

「網站不是頁面,而是一種氛圍體驗,一種能讓人記得的感覺。」

金色三麥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與感性設計的交會點

當設計師希望掌控節奏與氛圍,卻又不擅長撰寫程式,NoCode 工具自然成為關鍵解方。近年國際上的主流 Webflow、Framer、Readymag 等平台提供了視覺化的編輯介面,讓設計師可以透過拖曳、參數設定,就能完成切版、動態、互動等程度。這類工具更可以讓設計師「不用碰程式」也能參與網站的體感建構。這樣的進展讓設計師從單純設計稿,開始介入到頁面開發建構、動態節奏安排、特效互動選擇的策略。

NoCode 解放的不是技術,而是讓設計師「腦中的感覺可以被製作出來」。這也是我開設 Webflow 動態網頁線上課程 的初衷,希望能將這種「設計師也能掌控互動」的創作模式,變成可複製的學習流程,讓更多非工程背景的創作者也能主導網站的氛圍節奏。

而當這些工具已經讓設計師能夠做出基礎的氛圍調性,下一個問題就出現了:那更複雜的互動效果與邏輯,設計師還能掌控嗎?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動態元件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Vibe Coding : 以「感覺」為中心的程式創作

這時候就是 Vibe Coding 出場的時候了!

程式設計過往被視為工具,但現在進入了「感受導向」的創作階段。Vibe Coding 並不是一種語法,也不是某個技術框架,而是一種新的創作邏輯。設計師透過自然語言與 AI 對話,把「我想要圖片會根據滑鼠游標位置移動」這種「情境描述」轉換為具體可執行的語法片段。

指標性的 AI 工具眾多,像是 ChatGPT、Claude、Grok…等。我擅長使用 Claude.ai 來協助我設計製作,因為 Claude 除了寫作能力強以外,它也非常擅長撰寫程式。只要透過 Vibe Coding 這種自然語言的描述,Claude 就能回應我完整程式語法 Demo,且還能夠下載。我將這些動態互動程式放入進 Webflow,接着調整更多動態細節、版型…等,改變了原本「設計想法完整 → 工程師實現」的線性工作流程,讓一場設計邏輯的轉變正在發生。

MCP 與 AI 協作:從語法到設計流程的共創

Vibe Coding 的真正潛力是搭配 MCP (Model Context Protocol) 協定,成為你的共同編輯者。

在我使用 Claude 的過程中,語法生成的體驗非常直覺,但仍需我手動將語法放入 Webflow,調整節奏、控制觸發條件。這讓我開始思考:如果 AI 能讀懂我現在正在設計的畫面、理解元素的層級關係與使用者流程,它是否能自動判斷應該套用哪些語法、在哪裡出現?

這正是 MCP 正在實現的方向。它是一種讓 AI 能夠「看懂上下文」的開放協定。當 AI 能讀取設計工具中的元件架構、頁面狀態,甚至使用者體驗流程圖,它就不再只是被動接收指令,而能主動協助設計決策與技術實作。從「生成語法」到「理解脈絡並協作建構」,是 Vibe Coding 未來真正強大的潛力點,設計師將成為節奏與氛圍的導演,而 AI 會成為可溝通、能理解場景的協作編輯夥伴,讓「感覺、氛圍」也可以系統性建構。

claude


圖片來源/版塊 Block Studio

NoCode 不是終點,而是感性創作的起點

過去,NoCode 常被視為降低技術門檻的解法,但當它結合 Vibe Coding 生成式 AI,讓設計師得以參與「感覺控制」,就像是一場感性覺醒,讓設計師從平面走向時間軸,從畫面走向氛圍,從設計者成為敘事導演。

我們不一定要會寫程式,但我們需要會「調整 Vibe」。這股新趨勢是一種設計角色的進化,讓這個時代持續檢視領域中各種角色的邊界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