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各大媒體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臺灣藝術家參加國際大型展會與獲獎的捷報。這不僅證明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台上的能力,也證明了臺灣一直以來都身在國際之中。從這樣的現象中我們可以發現到,當代藝術交流正在成為臺灣強而有力的一種外交內容。

在這系列的文章中,透過簡短地回望藝術外交在官方與民間的重要時刻,並細數近期為臺灣爭光的藝術家以及他們參加的大型展會,探討這些國際參展作為一種藝術外交、其各自幕後的組織策略以及當前面臨的各種狀態。本篇文章統整了近期30多位臺灣藝術家前往國際舞台,參加七個不同國際大型展會的動態近況。這個現象正告訴我們,臺灣藝術家與國際之間的關係,在能動性上正產生我們一時之間無法察覺到的變化。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Performa雙年展記者會。圖/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官方與民間共構的藝術外交

早從50年代美援時期的美國新聞處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落成文物陳列處與「國家畫廊」等空間,臺灣才開始有了以官方藝術機構去進行的藝術外交。其中史博館承辦的聖保羅雙年展,更是在當時民間普遍無法出國的情況下,藝術家難得的國際交流機會。

針對聖保羅雙年展作為官方藝術外交,藝術史學者陳曼華在其研究中指出,儘管當時政治因素大於藝術因素,然而「徵選作品標準的偏差想像,無意間也成為當時創作風格守舊的臺灣畫壇中、一股改變的推力。」 除此之外,藝評家高千惠、藝術史學者蔣伯欣也都曾經針對此一藝術外交項目中、不同年代間的美學政治性考量(註1)進行了研究。

到了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以及與美國斷交之後,臺灣外交就處於雪崩式的外交困境。隨即在1979年臺灣幾位大企業家遠赴華府所促成的「臺灣關係法」背景之下,由侯王淑昭女士所經營的春之藝廊,似乎也做起更為經常性、積極的國際藝術交流。在透過幾位前輩旅外藝術家的邀展與牽線的過程中,邀請了許多國外藝術家前來展覽,其中韓國單色畫派第一次於臺灣的聯展,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促成。

礙於國家外交政治上的困境,民間與基金會的力量做為非官方的外交行為,一直是臺灣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小至以藝術品相贈,大至於當地設立文化藝術機構,藝術外交尤其是在臺灣突破外交困境、以達到經常性國際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林羿綺作品於日惹雙年展展場。圖/藝術家林羿綺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臺灣團隊於日惹雙年展合照。圖/藝術家林羿綺提供

臺灣藝術家的國際動態

加拿大國家畫廊《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五年展》|展出藝術家:安聖惠

今年甫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移動與遷徙》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展出的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Eleng Luluan),受到加拿大國家畫廊的邀請參展第二屆《全球原住民當代藝術五年展》。這次的展覽中包含來自16個國家、近40個族群的70多位原住民藝術家。這也是首次有原住民藝術家與策展人,以獨立策展的形式參與官方的國際大型展會。展覽以連續性、活化性和相關性為主題, 探討了幾乎每個土地的原住民藝術的創造力、關注點和生命力。安聖惠帶來以韓國大阜島漁民使用的魚網、廢棄素材編織出對大阜島記憶及夢境續曲的作品《夢與夢之間》前往參展。作為展覽大會選定的四位藝術家之一,是這次五年展的重點藝術家。

除此之外,臺灣布農族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Ismahasan) 也以協同策展人的身份受邀參加,將參與主題講座發表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以及安聖惠十年來的軟件作品,藉此帶出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在南島語系文化中的重要性。這幾年他以安聖惠為藝術研究的對象,於許多地方進行展覽合作。透過合作模式作為一種「策展實踐典範」,兩人參與的所有活動都可視為是策展的過程。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藝術家安聖惠與作品《夢與夢之間》於展場。圖/彼勇・依斯瑪哈單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策展人彼勇・依斯瑪哈單(左)、藝術家安聖惠(中)與加拿大國家畫廊助理策展人Rachelle Dickenson於展覽現場合影。圖/彼勇・依斯瑪哈單提供

日惹雙年展|展出藝術家:李勇志、陳思含、鄭宜蘋、林羿綺、蔡佳葳

日惹雙年展(Biennale Jogja)自1988年起,每兩年於印尼爪哇島日惹市(Yogyakarta)舉辦。自從2011年轉型為國際雙年展並推動「赤道計畫」(Equator Project)後,便逐步和雅加達雙年展(Jakarta Biennale)並列印尼兩大雙年展之一,且受到亞太地區當代藝術專業工作者的高度矚目。今年日惹雙年展以「我們活在同一座遊樂場嗎?」(Do we live in the same PLAYGROUND?)為題,企圖重新挑戰東南亞的內涵及定義。策展單位特於主展場之外,首次增設「臺灣館」、「香港館」及「東帝汶館」等三座獨立展廳。策展團隊認為這些地域雖於政治上並未被劃分為東協的一份子,但其各自的歷史、文化及地理位置卻和東南亞有著不可分割的複雜關係。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李勇志作品〈日惹盜版〉於展場。圖/藝術家李勇志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臺灣藝術家鄭宜蘋Betty Apple(右) 於獨立社群SARENGAN HUB 訪談日惹女性音樂人 Erlina rakhmawati(中)。圖/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基於這樣的策略,國藝會與日惹雙年展基金會(Yayasan Biennale Yogyakarta)共同合作「臺灣國家館」的策劃。這次「臺灣館」委由日惹雙年展基金會總監、印尼知名策展人阿莉亞.斯瓦斯帝嘉(Alia Swastika)擔任策展人。並邀請斯瓦斯帝嘉於今年(2019)初展覽籌備期抵臺進行密集的研究及工作室參訪,挑選本次參展的四位藝術家展出作品。除此之外,日惹雙年展更獨立邀請臺灣藝術家蔡家葳(1980-)展出在臺印尼漁工的錄像作品。

國藝會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內容包括林羿綺(1986-)透過家族移民史,尋找臺印兩地的家人並藉自身經驗探討國族界線;陳思含(1981-)描寫當代國際政治邊界的裝置及素描;李勇志(1979-)延續在日惹駐村期間的《工業盜版》計畫,拓印日惹當地的工廠標誌。鄭宜蘋(Betty Apple, 1986-)則透過和當地藝術家的合作,將於展覽期間發表表演新作。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蔡佳葳錄像裝置作品於展場。圖/TKG+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林羿綺錄像作品〈信使計畫:反向漂流與南洋彼岸〉於展場。圖/藝術家林羿綺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陳思含作品於展場。圖/藝術家陳思含提供

澳亞藝術節|展出藝術家:李明維、何采柔、蘇匯宇、董怡芬、林祐如、吳明益、亞榮隆・撒可努、孫百儀

位於南澳洲的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是澳洲唯一以亞洲當代藝術文化為主體的綜合性大型藝術節,今年即將邁入第十三屆,也是「ARTWAVE」與澳亞藝術節第二年持續合作,預計有何采柔(1983-)於澳洲的個展「Still」暨座談演出、蘇匯宇(1976-)的《唐朝綺麗男》、李明維(1964-)的《聲之綻》參與式展演,董怡芬及林祐如參與連續第三年的舞蹈實驗室(Dance Lab),以琵琶吉他跨界實驗的「藍。掉」,以及作家吳明益、亞榮隆.撒可努以及文學譯者孫百儀等,同時藝術節也邀請了表演工作坊的《寶島一村》,在共計十八天的藝術節期間,讓來自國際與澳洲本地的觀眾,從不同視角認識臺灣的藝術創作。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何采柔裝置作品〈搖欄〉於展場。圖/TKG+提供

在今年的藝術節中,澳亞藝術節藝術總監喬瑟夫.米榭爾(Joseph Mitchell)提出他對於亞洲壯年與青年世代藝術家的觀察。他認為在1990-2000年之間,在亞洲不同的文化脈絡與背景之下,出現了許多奠定自我風格的重要藝術家。他認為臺灣社會的自由開放,是孕育當代創作最好的土壤,同時也的確有許多橫跨國際間的傑出當代藝術家正是出身自臺灣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蘇匯宇錄像作品〈唐朝綺麗男(邱剛健,1985)〉。圖/双方藝廊提供

巴黎龐畢度中心《世界大都會- Cosmopolis雙年展》|展出藝術家:林其蔚、陳彥斌、許家維、張恩滿、高俊宏、馬躍・比吼(Mayaw Biho)、走路草農/藝團工作室陳漢聲與劉星佑

2017年創辦的「世界大都會」雙年展活動內容多元,包括主題演講、裝置展出、行為表演、座談、音樂會、影片與紀錄片放映暨工作坊, 展演時間從10月23日至12月23日。今年的雙年展以「世界大都會 #2 –再思人類」(Cosmopolis #2, Repenser l”Humain)為題,透過對於技術手段的重新定位以及規模和社會價值的諸多問題,思考後人文主義。在今天關於後人類和技術奇點的討論中,藝術家提醒我們,大多數人類已被排除在“人類”概念的“通用”表述之外。展覽圍繞在技術多樣性、地域與規模與替代本體論之間的關係。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許家維參展作品〈礦物工藝〉。圖/藝術家許家維工作室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陳彥斌於北師美術館的《嗨歌三百首masingkiay》。圖/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走路草農/藝團工作室陳漢聲與劉星佑創作計畫。圖/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提供

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周育正、張徐展

第15屆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 d’Art Contemporain de Lyon)今年以生態系統做為展覽概念,雙年展命名為【水匯流之處】(Là où les eaux se mêlent),一方面是呼應里昂位處兩河交匯的地理特徵;其次則是因為策展團隊將這屆的雙年展「依生態系統的概念策畫,生物、經濟與宇宙的景觀在此匯聚,藉以見證人類與其他物種、礦物體、工藝品乃至歷史之間流轉變換的關係。」他們希望參觀者透過身體、視覺與精神之旅,實際參與到展覽之中。張徐展展出其以各種死因老鼠為主題、呈現邪典式幽默與悲喜感的錄像作品《Si So Mi》及擺設於展場各處角落的現地裝置「明鏡系列」。周育正則展出關於借用與再生機制的作品《商品,加速,包裝,快遞,便利,借用,消解,再生,PAPREC集團》。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張徐展錄像作品〈Si So Mi〉於展場。圖/臺北就在藝術空間、藝術家張徐展提供

藝術外交的表與裡(上) | 細數最近為國爭光的藝術家,兼論藝術外交在臺灣張徐展明鏡系列裝置作品〈法國里昂-壁虎〉。圖/臺北就在藝術空間、藝術家張徐展提供